序
绪论
一 汉赋研究现状
二 立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三 关于“人格”和“士人心态”术语在本书中的运用
第一章 汉赋书写与心态观
第一节 汉赋赋性说
一 铺陈的使用
二 类、象的使用
第二节 汉赋书写论
一 从作者的书写动因看
二 从书写过程也即赋文本的表现看
三 从书写效果在读者的接受层面看
第三节 汉赋心态观
一 与政治道德生活有关的心态
二 与社会世俗生活有关的心态
三 与精神生活有关的心态
第二章 流变中的汉赋体类意识
第一节 “以类相从”:以《汉书·艺文志》
为中心的赋类划分
一 赋为文学主流
二 多重标准下的赋类区划意识
第二节 “因文立体”:汉人的文学模拟意识
一 由模拟而形成类型
二 由模拟而形成规范
第三节 “缘事而发”:汉人的文学创作意识
一 汉人的抒情而作传统
二 缘事而发的多样创作实践
第四节 汉赋体类划分
第三章 影写:拟骚体中的汉人焦虑
第一节 “九”体非袭《九辩》辨
第二节 影写策略
一 人象类别及安排模式
二 物象类别及表达模式
三 “情节”复现
第三节 “龙蛇”哲学
一 失志不遇
二 “龙蛇”哲学
第四节 焦虑心态
一 现实倒置感
二 年岁飘忽感
三 命运限定感
四 孤独感
第四章 变创:其他骚体赋中的汉人自慰
第一节 不遇言志类:从怨世向安顿
一 不遇类
二 言志类
第二节 性命玄思类:由焦躁至平宁
一 句式和结构
二 人格和心态
第三节 宫怨悼亡类:由哀伤到相思
一 《长门赋》
二 《自悼赋》
三 《悼李夫人赋》
第四节 北方述行:由向心洎离心
一 “地一人一史一景”结构
二 文学贡献
三 远离与归返的心态
第五章 苞括:大赋中的帝国想象
第一节 苞括模式
一 句式运用
二 人象设置
三 物象安排
四 “情节”表现
第二节 讽谏人格
一 作为政治批评艺术的讽谏
二 讽谏人格及“隆推”法
第三节 帝国想象
一 前所未有的文学塑造任务
二 帝国文学形象的恢弘建构
三 宏阔的文化书写精神
第六章 屏展:七体中的欲望世界
第一节 屏展策略
一 主客设置
二 整句使用
三 人象分类
四 物象安排
第二节 向俗人格
一 关食描绘
二 宫室描绘
三 女色诱惑
四 向俗人格
第三节 游戏心态
一 七事的随意安排与增减
二 关于被劝者的安排
三 流动的汉人心态
第七章 托古:客难体中的汉人发愤
第一节 ,赋性与典范
一 散体特征
二 赋性表现
三 典范与一般
第二节 托古自释
一 制赋策略
二 文本特征
第三节 发愤心态
一 “三我”表现
二 发愤心态
第八章 赋家书写与心态迁流
第一节 赋家为郎
一 东西汉赋家为郎之史实
二 东西汉赋风之流变
第二节 赋兼才学
一 赋兼才学的认识与评论
二 赋之需学的体现
第三节 赋向雅俗
一 风俗、民俗之俗
二 游戏、滑稽之俗
三 声色欲望之俗
第四节 审美心态
一 汉赋的审美心态和审美人格
二 汉人审美心态的集成与创发
三 汉人审美心态之迁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从模拟论扬雄《反骚》的范式意义
《离骚》主题探原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