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童年忆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652312
  • 作      者:
    卉放主编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共赏精美散文,透过名家笔触,感受唯美。翻开《最受当代青年喜欢的精美散文:童年忆想》的那一瞬间将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享受阅读之乐、感知之乐、人生之乐。
    《最受当代青年喜欢的精美散文:童年忆想》中的散文主要是从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散文》月刊上选编的,文章大多短小精炼,适合学生学习;再是许多著名作家和大批优秀散文作家都曾在《散文》发表过文章,均适合学生借鉴和模仿;《散文》的文章题材广泛,贴近生活、实用。
    《童年忆想》回顾了作家们天真趣味的童年。
展开
内容介绍
    《最受当代青年喜欢的精美散文:童年忆想》题材广泛,有记叙亲情友情的,有描绘祖国山川的,有议论世间百态的,有摹写人物影像的。每册都是按照专题选编,基本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从各册书名就可以看出。这可以引导青年读者朋友尤其是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在行文写作中明确写作主题,简便迅速快捷地找出写作素材,以锻炼、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展开
精彩书摘
    无论童年是在蜜罐里泡的,还是伴着苦菜共生,每每回味,总是惬意的。
    在我春月里回了一次故乡,重新走过外婆家住过的城南小巷时,那些童年的往事,便如消融的山泉般涌出,唤起那遥远的声音,带给我以亲切和灼热。
    那时候,我大约七八岁,正值解放前夕。渭北这个古老的县城处于动荡之中。父母带我们住在蒲城南门里的花园巷,而外婆家住在城东南角的仁义巷(后也迁居花园巷)。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城南那些小巷里度过的。
    勾动我热切回忆的自然首先是我的外婆。我不晓得她是在什么时候瞎了眼的。其实,那时候,她才五十多岁,却很虚弱。那脸瘦而发黄,颧骨下部陷得很深,有几道苦纹;眼泡涨而松弛,眼睛里蒙着一层蓝灰的膜,总是透发着长久的忧郁。由于瞎眼多年,她常常在西屋窗下静静地坐,总是凝望着什么。那小院里有一株苦楝子树,一株石榴。只有早晨的阳光溜下了屋檐,把树影投在方格纸窗上,她才感知到那夜的消逝和昼的来临。
    外婆只生了母亲和舅舅。那时候,舅父在蒲城女校教书。他同样很瘦,细高,下颏很尖。脸色总是忧郁地沉着,眼里含着凝思而探求的光。他常穿青布制服或青布罩面的长袍。加上不多言语,不苟言笑,使我们都有点怕他。可是,每当从学校回来,吃过晚饭,他住的东屋里就聚会了不少学校的老师和友人。这似乎是他的最为欢悦的时刻。他们一起拉胡琴,吹笛,弹三弦,唱戏,排戏——舅父的房里充满了欢乐和丝竹之音。每当这样痛快地欢奏一气之后,他便把我和姐姐悄悄地叫到庭院门口,以少有过的和善而小声说:“你俩就在二门口玩,有人来,就摇门槛。”
    我当时年幼,并不明白这是为了什么。当我以后上了中学,我在舅父生前留下的几本《北新活页文选》的书瑙和背页,发现了那些用铅笔密密麻麻地抄写的有关“社会主义”科学原理和马列关于阶级社会的学说以及用黄绵纸手抄的“黄河大合唱”的歌本时,我才如有所悟。但我已是多么后悔,那时却并不了解他。
    舅父是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夏天因肺病而早逝的。他一直躺在城东北东庙后一所清静的私人医院里。逝前我们都住在这所医院后房,守伴着他。但他的脾气十分古怪,动不动就发火,似乎怨恨周围的一切。连他自喻的“第二生命”——从苏州买回的三弦、胡琴之类也掷在一边了。唯有同父亲能说说话,但每论及时政,就不住喀血。为此,外婆、母亲、妗母常常在背地垂泪。
    舅父病逝前剃光了头。我记得那是个夏日的午后。他躺在医院门厅的竹床上,面对着厅院门口那丛淡青的竹。那眼睛还没有闭合,同样蒙上了渐重的灰蓝的膜。似乎在这极度的静默中,他对于那片无语的青竹寄托着什么。自然,因我的年幼,并不明白他的遗恨。然而,他就是那么孤独地离开人世和亲人了,把瞎眼外婆、母亲、妗母和小表妹留在这个世界上了。
    我不知道舅父给这个世界还留下了什么。只记得他住的东屋里堆满了书,墙上挂着那几样乐器。外婆颤抖着瘦手,抚摸那些已经似乎失去了生命的旧物,呆呆地……
    忽一日,外婆让妗母将那些旧书收拾起来,将几本厚一点的,包在布包里。让我把三弦、二胡背上。她提上包袱,拄上拐杖,让我牵着她的手,向城里文庙前走来了。
    “让书晒晒太阳去。”她说。
    人秋的太阳照在巷路上,灿灿的。外婆被我领着,慢慢地走,她感受到这阳光的温暖,“走,到文庙去。”她欣喜地说。
    当年的文庙前就是县城最为繁华的去处了。外婆在文庙前的六龙碑下摆书摊儿,又把那几样乐器放在一边,静静地坐着。经了这场灾难,她的脸憔悴多了,嘴角的纹路陷得更深。那蒙着蓝膜的眼,漠然地对着川流而过的人群,如木呆了的教徒。
    唔,她是怀着怎样的心境,在拍卖舅父生前用全副心血换来的这些遗产呢?可是,在温饱难顾的日子,谁还顾得购买这些旧书呢。于是,外婆就那么一直面南坐着,呆呆地,任凭街面上的风尘扬起,在她的青布头帕上、灰布衫以及书摊上,蒙上了尘埃,却一动不动。
    有一天偏午,我正在书摊旁玩“抓子儿”。一位穿蓝布袍戴礼帽的人,蹲在书摊前了。对着那布面精装的《辞源》和古版珍本绣像《石头记》以及《史记》之类,十分惊奇。他问外婆:
    “老太太,你是从哪儿弄到这些书的?”
    外婆冷冷地,“你若要,就拿去。我摸着这些书,心就痛。”
    “唔,这部《辞源》要多少钱?”
    外婆说,“给多少都行。”
    我记不清那位穿着蓝袍的人给了多少钱,但他确买走了好几本厚书。外婆这天十分高兴,她让我数那几张钱票,拉着我,在粮食集巷吃了几盘荞粉儿。有时卖不上钱,就事先把背来的二升麦粜了,吃这荞粉儿——外婆似乎并不是为着卖书,而是为着了却一种只有她自己明白的心思。只是为着在文庙前那人世间的嘈杂之声和匆匆的人生脚步中,冲散她灵魂深处的可怕的窒息和幽苦;也为着吃那一盘醋好酸、辣子好红的荞粉儿。
    我至今遗憾外婆将舅父视为“第二生命”的几样贵重乐器只换得了几碗荞粉儿。不过,那把长笛还是给我留下了。那笛是真正的苏州货,笛管上胶着漆布,是暗红色的。吹起来音色纯厚而圆润。我是在县城上初中时学会了吹笛的,此后又学会了拉二胡,板胡,弹三弦儿。如果外婆那时候知道我后来的爱好,我想,她决不会把那些乐器和书籍只换几盘荞粉儿的。
    舅父的早逝,彻底击碎了外婆对未来生活的梦。她从此郁郁寡言,以至不久也病逝了。其实,她曾经是多么自信而怡悦,温善而又慈爱过呢!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就同外婆睡在一起。有时,我好久不愿睡,便吮着外婆干瘪的奶。这时候,庭院里静静的,一轮明月把方格儿窗照得粉亮,把那霜雪般的月光洒在外婆那灰的发丝上,洒在黄瘦的脸以及瘪着的嘴角纹沟里……她却搂着我,逗我玩,眯着瞎眼,笑笑的——我觉得那是我至今在人世间看见过的最为慈爱的微笑。
    在这样的夜晚,外婆高兴了,就给我背些古诗句,还叙说《五原哭坟》的故事。她曾是个文化人。年轻时曾有过激进的思想和求实的行动,听说还试办过一所为妇女从事社会工作和开发性事业的职业学校呢。当然,那些往事她从来未提说过,我却至今记起她在被窝里教我吟诗时那悠悠地、带着一种伤感韵味的低音。
展开
目录
一路挥霍
山明水秀忆童年
恋儿时
童年的踪迹
忧劳岁月
城南小记
童年杂忆
人到四十(节选)
不该遗失
在往事中成长
那一季的苍凉
风筝飘飘
灯花
乡村短笛
童谣与小鸟
故里
钥匙
村艺
爆竹的记忆
月光下的童年
割草
慢慢长大
那日,我放飞了一只蜻蜒
上坟
小白鹅的梦
走是灯笼
赤脚记
有月亮的晚上
童年的伴侣(外一章)(节选)
创造的火光
我的第一次旅游
野花
萧萧竹
天伦王国札记
我的天使,是一个戴帽子的女孩
写作文
我的少年乡村(节选)
背馍
往往返返的几条路(节选)
约翰叔叔的农庄
童年的发现
童年玩事(节选)
第一次吃香蕉
灶糖
晨曦里的回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