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知识分子影像与文学话语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04163
  • 作      者:
    刘忠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知识分子影像与文学话语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背负着太多太多的沉重,“立人”与“立国”的双重使命搅动着他们的心绪,个性的世界让他们迷醉,革命的光彩同样令他们神往。可以说,政治与文学的歧路、左与右的位移,是整整一代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的窘境,也是今天我们考察他们心路历程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忠,1971年生,河南固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浙江行政学院副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二十一世纪》(香港)、《文化中国》[加拿大]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独立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曾获董建华文史哲基金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奖等多个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知识分子影像与文学话语场》分上下两编,上编以百年新文学史为背景,选取六位代表作家,论析他们的文学创作,勾画他们的心灵轨迹,解码他们身上负载的文学信息与人生元素;下编以问题研究的方式,检视新时期文学的几个片段浪漫主义、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第三代诗歌、西部文学等,探寻新时期文学话语的变迁,以及新时期文学的内在逻辑演进。
    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是与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的认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勾画知识分子影像既是对作家的人生道路、心灵世界的一次追索和叩问,也是对新文学发展史的一次侧面梳理。某种意义上,作家的情感、心灵是与文学话语场共生同在的,文学话语场历练了作家的成长与成熟,作家的成长与成熟也见证了文学话语场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一时期,除了启蒙阵营的解散使鲁迅缺少同道,北洋政府的迫害之外,“兄弟失和”带给鲁迅的打击也是巨大的。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让家仆给鲁迅送来一封断交信,信中说:“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过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关于兄弟失和的原因,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家庭纠纷说。1919年2月,鲁迅在八道湾购置房产,与周作人夫妇、周建人夫妇同住,开始阶段,亲情融融,兄弟怡怡,不久,家庭矛盾凸显,周作人之妻羽太信子虽是农家出生,但生活上毫无计划,花钱没有节制,家庭经济日趋紧张,为了达到独占房产目的,在把周建人夫妇赶出家门之后,又编造谎言,向周作人吹枕边风。周作人天性平和,家中大小事宜悉数羽太信子打理,就听信谗言,信以为真。关于家庭纠纷原因,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鲁迅那时并无子息,而其两弟作人和建人都有子女,他钟爱侄儿们,视同自己的所出,处处实行他的儿童本位的教育”。“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台里性的。他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作人则心地糊涂,轻信妇人之言,不加体察”。一是偷窥说。此说是由前者派生而来,据一些鲁迅研究者推测,兄弟失和是因为鲁迅偷看了羽太信子洗澡。此说一出,因为暗合国人喜爱打探隐私的心理,又查无对证,想象空间丰富,而为一些青年学人接受。在《我与鲁迅七十年》一书中,鲁迅之子周海缨以一种客观求真的态度,从周作人及其妻子羽太信子的性情、为人,外加周氏兄弟共同的朋友看法,以及当时的家居环境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剖析甄别。“据当时住在八道湾后院的章川岛先生说,八道湾后院的房屋,窗户外有土沟,还种着花卉,人是无法靠近的”。再则,“父亲与周作人在东京求学的那个年代,日本的习俗,一般家庭沐浴,男子女子进进出出,相互都不回避。即是说,我们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所谓‘男女大防’,在日本并不那么在乎。……联系当时周氏兄弟同住一院,相互出入对方的住处原是寻常事,在这种情况下,偶有所见什么还值得大惊小怪吗? 
    ……
展开
目录
上编 知识分子影像
第一章 一个启蒙战士的生前事与身后名——鲁迅论
第一节 性格形成与知识分子谱系
第二节 “兄弟失和”与遭受围攻的日子
第三节 与政治、政党的关系

第二章 在党的文艺干部与理论家之间——周扬论
第一节 身陷“左联”内部矛盾旋涡
第二节 把文艺批评与党的工作结合起来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先扬后抑”的表现
第四节 从“左”到“右”的位移

第三章 主观战斗精神与受难意识——胡风论
第一节 寒门走出来的革命作家
第二节 卷入左翼文坛内部斗争
第三节 “五四”新文学传统与现实主义“主观战斗精神”
第四节 接踵而至的批判运动

第四章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论
第一节 “五四”时期的丁玲——“莎菲”式的叛逆
第二节 延安时期的丁玲——革命中的“革命”
第三节 新时期的丁玲——“左”与“右”的换位

第五章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王实味论
第一节 没有赶上潮头,却被意外地推向波峰
第二节 所处位置并不显眼
第三节 历史往往就这么神奇

第六章 文艺界的独行侠精神界的流浪汉——萧军论
第一节 阴沉的土地和不屈的灵魂
第二节 仁侠尚义的性格与跌宕起伏的人生
第三节 说不尽的萧军和萧红

下编 文学话语场
第一章 新时期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及其走向
第一节 浪漫主义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 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心态
第三节 浪漫主义的新变及走向

第二章 寻根文学、文化保守主义与山野精神
第一节 寻根文学与地域文化
第二节 寻根文学与文化保守主义
第三节 寻根文学与山野精神

第三章 “第三代诗人”的身份认同与诗学观念
第一节 身份认同:从“崛起”到“突围”
第二节 诗学观念:从精英到平民
第三节 诗人身份:从“无饭”到“饿死”

第四章 “先锋”远去与小说“回家”
第一节 先锋与先锋小说
第二节 先锋远去与小说回家

第五章 现代性视野中的城乡叙事
第一节 乡土经验的滞重和怀想
第二节 乡土文学与都市文学的双重变奏
第三节 都市化进程中的“底层文学”

第六章 西部文学与外省批评家
第一节 “西部文学”不是一个自觉的概念
第二节 “外省批评家”的尴尬处境

第七章 文学话语场的混乱与澄明
第一节 文学功能的多样化
第二节 作家身份的专业化
第三节 批评家队伍的职业化
第四节 读者接受的娱乐化

第八章 “讲坛”上的知识分子及其凌乱的舞蹈
第一节 “讲坛”上的知识分子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凌乱舞蹈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