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5月,他跟丁文江、蒋廷黻等创办综合性政治文化周刊《独立评论》。在创刊宣言中,胡适标榜他们“不倚傍任何党派”,富有“独立精神”。实际上这个刊物亲蒋、反共、主张对日妥协的政治倾向性还是很鲜明的。他曾一度加人宋庆龄、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担任北平分会会长。后因政治态度与同盟宗旨相违背,被开除出盟。蒋介石统治集团曾给予胡适各种头衔和名号,如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委员会教育专门委员会委员,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东北政治委员会委员等。他曾几次受到蒋介石的召见,“垂询大局”,献计献策。1934年主编天津《大公报星期论文》,所发表的文章多数是“独立评论社”成员的时论。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他撰写《为学生运动进一言》、《再论学生运动》等文,责难革命群众运动,支持军警镇压学生的暴行。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他致电张学良,要求其“悬崖勒马”,并作《张学良的叛国》等文攻击张、杨,诬蔑中共。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适被委任为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并以非正式的外交使命赴欧美争取援助。1938年至1942年出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大使任后继续留居美国,被国民党政府聘请为行政院高等顾问。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4年至1945年,应聘在哈佛大学讲“中国思想史”。1945年春,担任中国出席联合国会议代表团代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任命他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并先后主编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和《申报·文史周刊》。1946年10月参加国民党政府“制宪国民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47年,蒋介石政权几次想让胡适出任“国府委员”、“考试院长”和“行政院长”,他则认为:“我因为很愿意帮国家政府的忙,所以不愿意加人政府。”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3月至4月,在蒋介石政府的第一届“国民大会”上,蒋曾有过要胡参加“总统竞选”的动议,后因有人反对而作罢。同年12月中旬,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蒋介石派专机将胡接往南京,准备派其赴美求援。1949年1月,被聘为国民党政府“总统府”资政,蒋“引退”后辞去。4月去美国定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