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4556
  • 作      者:
    温儒敏,陈晓明等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合著)、《文学课堂:温儒敏文学史论集》、《文学史的视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温儒敏论语文教育》等15种。执行主编新课程《高中语文》(人教版)。获7项国家级与省部级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大约是2001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召开过一次题为“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研讨会。当时参与会议的学者很多,也有不少精彩的论文,可见大家对现代文学传统的问题已经很重视。我在会上作了一个发言,其中谈到对“新传统”应当抱着历史同情的态度,不能只当事后诸葛亮,抱怨历史上存在的不足和错误。研究当然有当代性,但历史毕竟不是任人打扮的女孩子,也不该是用作显示自己理论杀伤力的靶子。我对那种动不动将现今的弊病往“五四”和新文学传统方面找病根的做法表示反感。会后我将这次发言整理成一篇文章,题为《思想史取替文学史?》,还引起过一些争论。到2003年,南京大学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重大课题,要全国招标。南京大学一些老师就鼓动我申报一个关于“现代文学传统研究”的课题。说实在的,那时我并没有计划要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也腾不出足够的时间。但南京大学的友人一直在鼓动,就不妨试一试吧,最终承担了这个课题。所以现在首先还要感谢南京大学的研究中心和老师们的信任与支持,是他们催生了这个研究。我意识到这个课题很重要,以我一人之力很难做好,就邀请了陈晓明、高旭东两位教授以及几个年轻的学者加盟。我们把基本框架以及论述方式确定之后,采取分头论述然后集中统稿的办法。这本书带有较多史论色彩,每一部分都有较深入的探究,而彼此的逻辑联系并不格外强调。
  本书的意图是较全面考察现代文学传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渗透影响,强调在当代价值重建中“新传统”(相对古代的“大传统”而言)的意义。重点有两个,一是历史梳理,考察新的文学传统如何在不断的阐释中被选择、沉淀、释放和延传;二是分析当代文坛中“现在”与“传统”的对话。
展开
精彩书摘
  五新传统的流变:对革命文艺运动负面影响的探讨
  对40年代的文学史家来说,清理新文学传统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他们必须面对当时影响巨大的左翼文学,这也是新文学的一大支脉,但和“五四”传统的关系又比较复杂:左翼文学到底哪些方面对“五四”传统有所继承,哪些方面又有所背离或者超越?一时不容易看清楚。而且因为左翼文学和党派政治的关联密切,当时又处于主流的先锋的位置,几乎所有的文坛论争都和左翼文学有些关系,所以要清醒地评价左翼文学的得失及其融入新传统的情况,确实需要深刻而超越的眼光。不过,当时关注讨论左翼文学与新传统关系问题的,大都是“过来人”,他们往往带着切身的体验去总结历史经验得失,下过许多功夫,也引起诸多论争。其中最引入瞩目的是1945年前后,在重庆等地围绕“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有意思的是,论争大都在“革命文艺阵线”内部发生,而且参与者毫无例外都声称自己是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实际上,许多人也真诚地力图以唯物史观来总结新文学的历史经验,可惜因时代条件的制约,这种论争过于政治化,终究未能产生比较系统而又有分量的成果。值得在此专门提出来探讨的,是冯雪峰的《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①,该文既是对当时论争的思考,又比较超越,注重文学运动历史经验的重估,特别是对主流文艺运动包括左翼文学有深入的批评。他的批评意见代表了当时一部分比较清醒的文学史家对于新文学传统与左翼文学关系的看法,特别是对左翼文学缺失和教训的总结,是比较客观的。这里作为重点述评,也可由此一窥“五四”传统在三四十年代的承袭与变异。
  冯雪峰的总结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展开
目录
前记
第一章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
第二章 文学史观的形成及其对“新传统”的体认
一 对二三十年代的回顾:在反对“旧传统”中建构“新传统”
二 40年代文学史家眼中的“新文学传统”
三 从“资产阶级性质的启蒙运动”角度看“新文学传统”
四 延安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新文学传统”观
五 新传统的流变:对革命文艺运动负面影响的探讨
六 “异端”的声音:对“五四”传统的批判与反思

第三章 政治化氛围中的“新传统”想象
一 学科的建立与“新文学传统”的全面梳理
二 “五四”“性质”之争以及对新传统的定性
三 “新传统”阐释中的苏联影响
四 学术生产体制化状态中的“正统”文学史观

第四章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传统”的规范化阐释
一 “新民主主义文艺”的性质确定
二 “统一战线”的论述策略
三 “两条路线斗争”的论证
四 “小资产阶级”的帽子
五 “新的人民的文艺”的展望

第五章 现代文学经典的重塑
一 作品的编选与新经典的建构
二 作家的“发现”和“回收
三 作家形象的重塑
四 如何确认代表作
五 作品的“改写”现象

第六章 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
一 “成也‘五四’,败也‘五四
二 “重写历史”和历史的重写
三 历史坐标的挪用与重构

第七章 现代文学传统与当代作家
一 现代传统与当代的诡秘关系
二 伟大传统的展开与变异:从鲁迅到余华
三 蹊跷的遗忘:书写乡土中国的传统
四 召回的“幽灵”:另一种现代性
五 左翼革命传统在21世纪的复活
六 “幽灵学”与传统的阐释重建

第八章 鲁迅的当代命运
一 鲁迅传统的形成:质的规定性与复杂性
二 毛泽东:对鲁迅传统的重塑
三 鲁迅精神苗裔的当代沉浮
四 鲁迅:一个冬天的神话
五 新时期之后的价值重估

第九章 现代文学语言传统与当代写作
一 现代文学的语言传统
二 当代写作的“语言焦虑”与现代文学语言传统
三 小说语言的传承与变异——以“先锋文学”为例
四 在变异中传承:语言的复制性
五 在传承中变异:语言的隐喻性
附录一 当代中学生鲁迅接受调查
附录二 张爱玲的当代接受史
引用文献及参考书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