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热衷于研究大问题,制造新话题,命名新现象,在文化、文学界造出一个个响动,他们也因此成为理论“明星”。但对这些问题、话题、现象的研究,并不是建立在学理基础上的深思熟虑,而是对庞杂现实的一种表层感受和感觉,或者三五同仁对话时撞击出的思想火花。譬如他们所乐道的“精神叙事”“消费意识形态”“殖民、后殖民文化”等等,我至今不得要领。许多年来,他们制造出那么多新概念、新名词、新理论,但又有多少落地生根,被人们广泛接受了的呢?而对那些文化、文学的基本理论、深层理论、微观理论等等,他们却不屑于涉猎和探讨,成为一个个待填的“空白”。他们白天穿梭于各种各样的会议和讲台,晚上熬夜读书写作。在文化圈里常常看到他们匆忙的身影,在各种媒体常常读到他们应急的文章,但却难得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著作,想一些较深入的理论。他们拥有话语权力和广阔的学术平台,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全国的文化、文学走向,但他们自己也深感疲于奔命,干的常常是一些无奈而违心的活儿。我为他们的精神和辛劳感动,觉得中国学界和文坛不能没有他们,但对他们这样的治学和活法真有点怀疑、担心。
在北京,常和同学们去逛书店,买到不少授课老师的学术著作,静心细读,你会发现,书中的许多思想如出一辙,甚至论述语言也那样相似。十几年前写的东西,其观点已经显得陈旧而苍白,甚至漏洞百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