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边缘的求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69614
  • 作      者:
    段崇轩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段崇轩 1952年出生于山西原平.历任山西大学中文系教师、《五台山》编辑、《山西文学》主编。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山西文学院一级作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学评论400多篇、散文随笔100余篇,共200余万字。著有长篇传记《赵树理传》(合作)、评论集《生命的河流》《永驻的厚土》.专著《乡村小说的世纪沉浮》《马烽小说艺术论》、散文随笔集《蓝色的音乐》等。有多篇作品获全国及省内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这些年来,我的写作评论领域在逐渐扩展,但属于当代文学评论。如果从写作形态上看,则可分成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两部分,关于当代文学作家作品以及短篇小说艺术的探索,可以算作学术研究。关于当下文坛、文学以至文化现象的及时评论,则可称为文学批评。这本小书,收集的主要是后一类批评文章,它们不那么严谨,规范,但对文坛、读者,或许还有一点裨益。
展开
精彩书摘
    他们热衷于研究大问题,制造新话题,命名新现象,在文化、文学界造出一个个响动,他们也因此成为理论“明星”。但对这些问题、话题、现象的研究,并不是建立在学理基础上的深思熟虑,而是对庞杂现实的一种表层感受和感觉,或者三五同仁对话时撞击出的思想火花。譬如他们所乐道的“精神叙事”“消费意识形态”“殖民、后殖民文化”等等,我至今不得要领。许多年来,他们制造出那么多新概念、新名词、新理论,但又有多少落地生根,被人们广泛接受了的呢?而对那些文化、文学的基本理论、深层理论、微观理论等等,他们却不屑于涉猎和探讨,成为一个个待填的“空白”。他们白天穿梭于各种各样的会议和讲台,晚上熬夜读书写作。在文化圈里常常看到他们匆忙的身影,在各种媒体常常读到他们应急的文章,但却难得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著作,想一些较深入的理论。他们拥有话语权力和广阔的学术平台,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全国的文化、文学走向,但他们自己也深感疲于奔命,干的常常是一些无奈而违心的活儿。我为他们的精神和辛劳感动,觉得中国学界和文坛不能没有他们,但对他们这样的治学和活法真有点怀疑、担心。
    在北京,常和同学们去逛书店,买到不少授课老师的学术著作,静心细读,你会发现,书中的许多思想如出一辙,甚至论述语言也那样相似。十几年前写的东西,其观点已经显得陈旧而苍白,甚至漏洞百出。
展开
目录
序/张平
第一辑
观察
文学评奖的功与过
“专业作家体制”面面观
“文坛”不等于“市场”
文学批评的“三分天下”及内在缺失
扶植底层作者的深层意义
文学期刊忧思录
少一点门户之见
京城的“躁气”
是学术平台,还是“私家花园”?
语文教学中的“技术”与“艺术”
职称之痛
且说“国家级论文”
“读经热”的冷思考
警惕时尚读物
短论三则

第二辑
反思
好看:一个“危险“的小说标准
文学:距离底层民众有多远
精神世界贫乏的乡村小说作家
人物退隐的九十年代小说
文学的立场
走过世纪的文学
大师还没有现身
仰望鲁迅的“理想”
赵树理的文学理想与“新农村”理想

第三辑
探索
要“现代性”更要“民族性”
聚焦新的农民形象
打破文学与农民之间的“坚冰”
当乡村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树好小说的标尺
重塑文学的独立品格
关于青年作家创作个性的随想
地域文化与文学的流变
打造自己的评论文体

第四辑
对话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小说
文学评论:版图的扩张和精神的涣散
三十年文学思辨录
透视文学评论界的潜规则
“后赵树理写作”现象瞩目
把短篇小说的写作进行到底
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