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from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translation studi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7519
  • 作      者:
    张旭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旭,1967年5月生,湖南邵阳人,回族。长沙铁道学院硕士,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人文社会项目数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兴趣兼及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著有《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2008)、《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合作,2003)等,另有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见于海内外各学刊上。
展开
内容介绍
  《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作者尝试从现代跨越性的角度,在“上下古今”的坐标系中,参照东西方的知识谱系特征,就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期说明当代语境下文学比较研究中现代跨越性研究途径的适应性。
  跨学科研究是20世纪国际学界发展的一大潮流,而当今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趋势是从比较文学转向翻译研究,这种转向的出现,有学科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正是这些因素带动了一些研究范式的转变。
  《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读者对象:高校比较文学与翻译学专业师生、文学理论研究者、外文系和中文系师生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借鉴的起点:香港比较文字教字之管窥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来自边界外的观照,更离不开对异样风格的学科体制的借鉴,这种借鉴又可以“一国两制”框架下建立的,地处祖国南大门的香港特区为突破口。
  作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香港近年来多被喻为一块“文化的沙漠”。这个曾经有过漫长殖民经历的地区,人们说她如今拥有的只是一种后殖民文化,抑或是一种后现代快餐式文化。换言之,这种文化缺少某种深度,缺少某种底蕴。其实不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香港地区一直有着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时她在接受欧美现代文化理念方面走在了华文世界的前列。特别是近年香港各高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材选用整体上与欧美大学接轨和同步。这点表现在比较文学教学界也是如此。香港的比较文学是在效仿欧美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建制的,而且从一开始,它就将传统和现代思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现代模式。本章主要以教学方面为切入点,考察现阶段比较文学课程在香港开设的大致情况,主要讨论这些研究型大学中比较文学教学的学科建制、课程设计和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同时也对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反思意见。希望本章的这些介绍,能为国内各高校同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学科的反思: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比较文学危机论”及其反思
第二节 “特色主义命题”及其反思
第三节 “比较文学从属说”及其反思
第四节 翻译研究与译介学之争及其反思
第五节 前景与展望:未来发展蓝图

第二章 借鉴的起点:香港比较文学教学之管窥
第一节 现代西洋的学科建制与中西兼顾的课程
第二节 紧跟时代的教学与特色分明的授课
第三节 现存问题与未来展望

第三章 建构的设想:比较文学方法论建设的若干建议
第一节 坐标系的观照与文献学的训练
第二节 知识的定位与学科的打通
第三节 阅读视野的拓展与比较方法的更新

第四章 观念的更新: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米勒的文学观
第一节 从文学的终结到作为虚拟现实的文学
第二节 文学的秘密与文学阅读的缘由
第三节 阅读的方法与比较阅读
第四节 观念“反思”后的再反思

第五章 视界的融合:象征派诗人沈宝基的诗艺活动寻踪
第一节 幽暗间的游梦:沈宝基早年的诗艺天地
第二节 故国里的寻宝:沈宝基西游后的诗艺活动
第三节 沉舟中的梦游:沈宝基晚年的诗艺成就
第四节 一场幻觉的记录:未完的结语

第六章 交叉的可能: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译介学研究
第一节 译介学的学科渊源
第二节 译介学研究的性质与目的
第三节 译介学的研究内容

第七章 传统的反拨:米勒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第一节 翻译:即跨越边界
第二节 翻译:在可译与不可译之间
第三节 翻译:双重文本的产生
第四节 问题与反思:一个开放性的结语

第八章 时空的跨越:译经文学范式与近代英诗汉译
第一节 译经文学与韵体翻译传统说略
第二节 以文言为目标语的早期译诗
第三节 过渡时期的白话体译诗

第九章 他者的反观:意识形态批评与诗歌翻译研究
第一节 早期译诗活动中的赞助者
第二节 文化历史语境与早期选材问题
第三节 “文以载道”与翻译策略的择取

第十章 两难的选择:胡适的译诗与创作新解
第一节 胡适的译诗活动说略
第二节 胡适早期的文言体译诗
第三节 胡适的白话体译诗尝试
第四节 胡适的译诗与创作

第十一章 规范的重建:英诗汉译中新格律体实验考察
第一节 西诗之“步”与汉诗之“顿”
第二节 从“音缀”、“音组”到“以顿代步”
第三节 新格律体译诗理念的成熟与定型

第十二章 意象的把玩:朱湘译诗美学层面新诠
第一节 “桃梨之争”的缘起
第二节 文学争论背后的理据
第三节 文学争论的诗学品味

第十三章 文本的游戏:译诗可学亦可教
第一节 基本理念回顾
第二节 游戏规则说略
第三节 文本间的舞蹈
第四节 游戏后的反思

第十四章 未来的憧憬:网络时代的翻译文学研究
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翻译观与网络翻译文学
第二节 网络翻译对文学翻译批评理念的挑战
第三节 文学翻译的网络化与翻译软件的开发
第四节 网络翻译文学的意义与前景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