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英国陆军史:从英国内战到全球反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43328
  • 作      者:
    (英)阿伦·马林森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 全球大半国家都有英国陆军征战过的影子——英国陆军的历史也是这个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并不是只局限于英伦三岛:设想一下没有英国陆军的世界史怎么去写?在192个联合国会员国中,有超过一半的国家或是其前身的国土上,都留下了英国陆军曾经征战或是与其并肩战斗过的影子。

    

  ★ 没有哪支陆军能够像英国那样,始终如一地向战场上派出全方位的优秀军人——英国是最后引入义务兵役制和先放弃该制度的大国。今天,只有美国和英国(可能还有法国)具备在海外开展任何规模的独立作战的能力。这不单指他们的陆军才具备这种能力。在21世纪之交,比拿破仑时代以前的规模还要小的英国陆军,是一位从事“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大师。

展开
作者简介

  阿伦·马林森,从军35年之久的英国前步兵和骑兵军官,羁旅全球。他的军事史作《轻龙骑兵团》讲述英国骑兵中的四个团历史,他本人担任过其中一个团长。他也是以马修?赫维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作者。如今他是《泰晤士报》与《每日电讯报》国防话题撰稿人,还定期为《泰晤士报》、《旁观者》和《文学评论》撰写评论文章。阿伦?马林森(Allan Mallinson)及其作品更多信息,可访问他的网站(www.hervey.info)。

 

  译者简介:

  胡坚,1977年参军,服役18年。译有长篇惊险小说《夜海钩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深海风暴》(《译林》2010年第1期)、《天黑前回家》(《译林》2011年增刊)、《自由开火地带:美国海豹突击队越南战记》(译林出版社,2012)及《英国陆军史:从英国内战到全球反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大英帝国称雄世界的几个世纪中,英国陆军与英国皇家海军一道,充当了帝国的马前卒与武力征服的工具。可以说没有英国陆军,就不会有英国的君主立宪议会制度。在英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上,英国陆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世界军事史和政治史上,它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英国陆军史》从1642年英国陆军的发轫之战开始,极具远见的克伦威尔创立职业化常备陆军,一直到精彩的马岛战争、当前的阿富汗战事,全面囊括这支军队最引人注目的近400年战史。马尔伯勒在布伦海姆的大胜,与威灵顿在滑铁卢的胜利,有什么关联?发生在1879年罗克渡口的决死之战,对1944年阿纳姆空降兵部队的英雄气概,又起了什么支撑作用?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的硕果,为什么仍能深远影响二战之后的英国陆军?
  从未打过一场胜仗,再未打过一场败仗......这里,蜿蜒穿越欧、亚、非的交通干线,传奇来自军事行动血与火的考验,身处异域他乡,激战以寡敌众,胜利常常是在极微弱的优势下获得。英国陆军“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规模很小但却本事高强,秘诀就在它的历史和传统里:一部铅字和钢铁碎片书写成的历史。
  今天,只有美国和英国(可能还有法国)具备在海外开展任何规模的独立作战的能力。海军和空军是配置了人的装备,而陆军则是配置了装备的人。它时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保护贸易和帝国成了英国陆军首选的行动。“如果你不准备为和平付出代价,你就准备为战争付出代价吧。”

展开
精彩书评

  ★一部搅和着鲜血的充满传奇色彩的英国陆军史。
  ——《每日电讯报》查尔斯·摩尔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史小说作家,马林森早已扬名天下。而本书的出现,又证明了他也是一位第一流的非小说作家……马林森向我们展示了今天在阿富汗赫尔曼德省战斗和牺牲的英国军人,是如何与360多年前的“新模范军”联系在一起的。在不久的将来,很难看到还会有比这本书写得更好的作品出现。
  ——《每日电讯报》西蒙·赫弗


  ★透彻,引人入胜……马林森以一种民粹主义的格调将其主题与职业感糅合在了一起。
  ——《每日快报》克里斯托弗·西尔维斯特


  ★无论是把一场密实衔接的战役拆解开来,还是以抒情的笔调展现书中的杰出人物和普通士兵,马林森的表现手法与识见都令人折服。
  ——《野外运动》戴维·埃德尔斯滕


  ★一部重磅之作,因为它不仅展示了这支陆军、它的传统和精神风貌的锻造经历,还包括了英国战略的成因及其优劣的方方面面。
  ——《泰晤士报》安东尼·比弗

展开
精彩书摘

  作者序言 《铅字和钢铁碎片写成的英国陆军史》(阿伦·马林森)
  所有的文明都肇始于勇武;她们的文化培育了捍卫她们的战士,而她们之间的差异则会使其外在表现大不相同。
  ——约翰·基根爵士《战争史》
  写作这本书首先因为我是一名有着35年军龄的军人。“我的”军队是怎么以及为何会成为这个样子——规模很小但却本事高强——占据了我心里越来越多的份量。作为一名与其传统朝夕相处的军人——制服,墙上的图片,物品的名称,人们的言谈举止,以及他们是怎样做的,更不要说还有军事行动,当你与你的历史朝夕相伴了35年后,你理解它的方式往往就会与历史书上的记载有所不同,有些记载会让你对其意义有更深的领悟,而另外一些则不过是纯粹的“废话”。于是,我开始“打零工似的钻回到”历史中去,试图弄明白是我们过去中的什么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样子。而当我搭建好了与过去的联系,却发现它立即又要求我追溯到更远的过去,因为从来都不曾有一支军队会像混沌初开时的“大爆炸”那样,突然之间就把它的各个要素全都创备齐了。事实上,即使在黑暗时代的迷雾当中,也有能够在现代军队里引起共鸣的东西。比方说,我就不相信把当今的演兵场建在南部高地埃丁顿战役遗址能够俯瞰到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其用意会跟欲借助阿尔弗雷德在该战役中战胜丹麦人的勇气来激励训练毫无关联。
  那么,英国陆军的历史故事应该从何说起呢?盎格鲁撒克逊民兵是一支由征召的自由农民组成的有固定的短暂期限的队伍,因为他们还必须从事庄稼播种和收获工作。不过,与他们交战的维京人也并未受过较好的训练。诺曼人总的说来有着更好的组织,但是在黑斯廷斯那样的战役中,一支古罗马军团就能击败威廉,正如它也能够打败玫瑰战争、或是北部边境发生的无数次氏族战争中的所有那些中世纪的农民军队一样。亨利五世的出色长弓手会发现古罗马人的“龟甲阵”很难攻破。在16世纪末以前,甚至使用火药也不大容易挫败一支军团的士气,因为当时的火枪和火炮非常简陋,笨重,且使用不便。问题的关键在于罗马士兵是职业化的:军团是训练有素的职业队伍。在1200年甚至更多的岁月里,无论是英格兰还是苏格兰都没有一支常备军;而没有常备军就不可能有持续的传统。因此,研究英国陆军的最佳起点,应该是从有了持续存在的军队的那一天开始,也即从17世纪查理二世君主复辟,重登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并最终强行建立起了一支国家常备军的时刻开始。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该舍弃些什么,几乎每一位我与其谈到这本书的军人都问过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英国陆军所经历的如此多的军事行动应是重中之重。可是,反过来说,她又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某个部队发生的事,或许是在一个团里,虽然它可能惹人注目,却并非总是能够影响全局。关键在于是那些往昔的人物与事件把英国陆军造就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刚刚从伊拉克冗长激烈的战事中抽身出来,又返身投入到阿富汗的另一个战场。我不想写这支陆军的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我试图从她的过去来解释她的现在。
  当然,就是这样也有着不同的写法,但我觉得,一种连续的叙事方式可以使读者从整个时段上去最好地把握和理解在那些岁月里,陆军在规模和效能上的发展与收缩的不寻常的进程。本书也包括一些铭刻在陆军集体意识里的不可磨灭的英勇行动。而且,由于英国陆军的历史也是这个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从英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去描述她似乎是最好的做法,这并不是说只局限于英伦三岛的历史:设想一下没有英国陆军的世界史怎么去写?在192个联合国会员国中,有超过一半的国家或是其前身的国土上,都留下了英国陆军曾经征战或是与其并肩战斗过的影子。
  今天,只有美国和英国(可能还有法国)具备在海外开展任何规模的独立作战的能力。这不单指他们的陆军才具备这种能力:海外作战是联合军事行动,陆军、海军和空军都会涉及在内。这也不只是个规模大小的问题:有很多国家的武装力量在规模上都超过了英国。单是印度陆军在数量上就比英国陆海空三军加在一起的人数还要多(超过一倍尚有余)。即使是日本陆军,或是从宪法上称之为的“陆上自卫队”,也比英国陆军多出了差不多4万人。对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来说,这是一个可投送范围和能力的平衡问题,就是这决定了它们是否能够在远离国土的地方进行独立作战。一支军队必须有能力获取敌人的情报,对敌人实施机动打击,(从陆地、海上和空中)获得火力支援,防止敌人的火力攻击,并能做到自我维持。当所有这些能力都具备之后,一种更进一步的能力——调动运用这些能力的能力——就成为了关键,正如蒙哥马利将军的美国同行奥马尔·布雷德利将军在诺曼底说过的那样:“国会可以委派一名将军,但只有通讯联络系统能够使他成为一名统帅”。
  但是,“国会加通讯联络系统”本身并不能造就出一名好将军。“将道”是一种单独的因素。当我在罗马担任大使馆武官时,一位给人印象深刻的意大利山地旅(Alpini)准将曾问过我英国的十大将军都有哪些人。我想了一会儿,然后回答说前5位不会有太多的争论,但其余的人……他打断我,并叹了口气说:“问题是,我们连一个也没有。你知道一名意大利军官对此会有什么感受?”
  将道的确是有遗传的。2010年10月履新国防参谋长一职的戴维·理查兹爵士,曾在2006年领导北约部队在阿富汗抗击塔利班的进攻,在那场进攻中塔利班似乎很可能取胜;后来在下议院国防委员会出席听证会时,他描述了他是如何回到办公室并“与斯利姆和坦普勒进行了一番对话”的。陆军元帅斯利姆和坦普勒分别死于1970年和1979年,然而,他们俩在苏伊士运河以东遭遇不利局面的情况下,都不可思议地成功击退了敌人。对于如何对抗现今阿富汗境内的敌人,他们自然也有启发作用。当为将之道成为一个传统时,它就会持续保持下去。事实上,这种传统表现在各个方面——从一个个军团,到士官食堂,再到最下级的士兵。当有人问为什么来复枪旅在1940年加来的防御战斗中打得如此出色时,他们的指挥官简单地回答说:“这个团一直都打得很好,我们是一家人。”
  英国陆军在上述多方面能力上具备的丰富经验,也即其“战斗机能”(机动性、火力、通信、后勤保障等)和将韬武略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英国陆军史》首先讲的是人的历史,就像那句老话里所说的:海军和空军是配置了人的装备,而陆军则是配置了装备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与空军或海军相比,陆军的军事行动“科技含量”较少,因为人的因素是最难以捉摸的。与英国比起来,其他国家的陆军会在战场上投入更多的技术兵种,士兵更受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更好斗(当然也更残酷):例如,马克斯·黑斯廷斯在他1984年所写的《霸主》一书中认为,在距当时40年前的诺曼底战役中,若是论单个较量,德国士兵的素质是当时参战的6支陆军中最高的。但是,没有哪支陆军能够像英国那样始终如一地向战场上派出全方位的优秀军人——合格的军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前美国驻伦敦大使雷蒙德·塞茨是位亲英派,但并不是一个过分感情用事的人,他在他的回忆录《在这边》里评论道:“善良莫过英国护士,勇敢无比英国士兵。”
  在英国陆军的构成里,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所有陆军所共有的,那就是战争本身的独特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军旅生活。圣·马太的《福音书》里的那位百夫长说:“我上有官长,下有士兵:我对这个人说,去,于是他就去;对那个人说,来,于是他就来”,这说的是他是个与众不同的人。莎士比亚的戏剧《皆大欢喜》里的那位斗士也是个与众不同的人——“满嘴都是奇怪的誓言……对荣誉充满了妒忌,动不动就干架,甚至在炮口里也追求泡沫般的名声。”
  尚武与社会之间、战争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在一本名叫《燧发枪团》的小书中有详尽的描述,此书是由已故神职教授约翰·麦克曼纳斯根据个人亲身经历写成的,一度在牛津大学做过教会史钦定讲座教授的他,也是万灵会的会员和牧师,我在决定从军之前曾在神学院就读,与他是校友。1945年,杰克·麦克曼纳斯在皇家诺森伯兰燧发枪团里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少校,该团是陆军征召的最能吃苦耐劳的步兵团之一。1939年他从牛津大学直接参军,为牛津历史上的第一人,而且很快就用手榴弹和刺刀参加了在北非的战斗。事实上,他断断续续地一直在参与战事,直到战争结束。2002年,他把他一生中有关战争的“回忆与反思”写进了《燧发枪团》这本书里,他在书中写道:“人们要学者和神职人员去看‘真实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他们说的‘真实世界’是口授信稿,买卖股票,建立制造工艺,把信息输入到计算机里。可他们却忘记了隐藏在他们的世界背后的那个真实的世界:战场。这才是形成用铅字和钢铁碎片书写成的社会秩序的终极原因。”
  《英国陆军史》是一本有关战场和其发生地的书,归根结底是一本影响“社会秩序”安宁的书,而且它的确是用铅字和钢铁碎片写成的。
  《英国陆军史》十大警言
  【01】“我宁愿要一名朴素的穿着赤褐色土布衣服的军官,只要他知道为什么打仗,并热爱他的事业,而不会要你们所称之为的‘贵族’那样徒有其名的人。”(新模范军的缔造者奥利弗·克伦威尔,第1章)
  【02】“一名将军与其说应为尝试了一项错误的计划受到非难,不如说应为其故步自封承担责任。因此,以鲁莽为借口把冒险精神迅速扼杀的做法,从一开始就可能遭来祸端。”(英国陆军的“助产士”蒙克将军,第3章)
  【03】“和平日子过久了,将军们或许会忘记他们的技能;但一支管理得法的常备军如果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士兵们就似乎从不会失去他们的勇气。”(亚当·斯密《国富论》,第5章)
  【04】“法国人的计划就像是一副使用起来非常完美的华贵的皮革轭具,但一旦破损了就没法修补。我用的轭具绳索从来没有法国人的那么漂亮,但要是它破损了,我可以打个结继续使用。”(威灵顿公爵,第14章)
  【05】四个最好的指挥职位是排、营、师和集团军。(斯利姆,第25章)
  【06】争取“民心”的手段贯穿于反叛乱战役的始终,这一方法将成为阐释英国陆军后来参与的所有“低强度军事行动”的一把钥匙。(第28章)
  【07】“我们能够夺回这个岛屿。而且我们必须夺回它!因为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不出几个月,我们就将生活在一个说话一点也不管用的国家里!”(海军大臣、上将亨利·利奇爵士,第30章)
  【08】“想要和平的人就要为战争做好准备;渴望胜利的人就要认真训练他的士兵;想要有好结果的人就要靠技能打仗,靠运气不顶用。”(古罗马军事家和哲人维吉蒂斯,第31章)
  【09】“如果你不准备为和平付出代价,你就准备为战争付出代价吧。”(美国总统哈里·S. 杜鲁门,第31章)
  【10】维和行动“不是军人的工作,但这工作只有军人能做”。维和人员必须是战斗训练和装备方面的通盘专家;即使有手下留情也要见效的承诺,他也必须能够挥出重重的一拳;否则他就会被不按规则出手的狂徒撂在一边。(第31章)

  ……

展开
目录

【译者序】铁蹄踏遍全球的英国陆军
【作者序】铅字和钢铁碎片写成的英国陆军史
【第1章】新拉制钢发出的第一声脆响
—— 埃奇山,1642年10月23日
【第2章】国王归来
—— 布莱克希思,伦敦东南,1660年5月29日
【第3章】光荣革命
—— 1689年—1702年
【第4章】约翰下士
—— 巴伐利亚,多瑙河上游北岸,1704年8月12日
【第5章】夏季的烟囱
——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713年—1743年
【第6章】捕鼠笼
—— 巴伐利亚,代廷根,1743年6月27日
【第7章】家庭事务
—— 因弗内斯,德拉莫锡高沼, 1746年4月16日
【第8章】完美的齐射
—— 三大洲战场,三年时期:1756年—1759年
【第9章】光头冲向敌人
—— 瓦尔堡,威悉河源头,1760年7月31日
【第10章】乡巴佬打败了我们
—— 美国革命,1777年—1783年
【第11章】再生
—— 与大革命的法国的战争,1792年—1801年
【第12章】英雄之墓
—— 伊比利亚半岛:第一步,1808年
【第13章】西班牙溃疡
—— 半岛战争,1809至1814年
【第14章】一件天大的好事
—— 滑铁卢战役,1815年
【第15章】东方的难题
—— 克里米亚战争,1854年—1856年
【第16章】名称、顺序和番号
—— 印度和英国政府,1856年—1881年
【第17章】早餐前的11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 罗克渡口,1879年
【第18章】卑微之人
—— 埃及,1882年—1898年
【第19章】巨大的教训
—— 南非,1899年—1902年
【第20章】生机勃勃的十年
—— 英国,1902年—1914年
【第21章】灯熄灭了
—— 法国,1914年
【第22章】你的国家需要你!
——  1915年—1916年
【第23章】绝不重演
——  1916年及以后
【第24章】战争的冲击
——  1939年
【第25章】从未打过一场胜仗
—— 1942年
【第26章】再未打过一场败仗
——  1942年—1945年
【第27章】团的事务第一
—— “艰苦朴素”的岁月,1946年—1953年
【第28章】退场赞美诗
—— 苏伊士运河以东,1948年—1968年
【第29章】北爱尔兰问题
—— 北爱尔兰,1969年—2007年
【第30章】侥幸的胜利
—— 南大西洋的冬天,1982年
【第31章】如果你想要和平……
—— 欧洲,和它的油田,1945年—2000年
【第32章】陆军已是步履蹒跚吗
—— 伊拉克和阿富汗,2001年
【结语】这支陆军还有何用
—— 2010年
【续记】战略防御与安全评估
——  2011年
【附录1】解剖一个团
【附录2】步兵团的番号与命名
【附录3】作者按语和进一步的阅读
【附录4】译名对照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