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波斯时期犹大的历史状况,《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留给读者一条印象:犹大周围活跃着为数众多而充满敌意的“外邦人”。不过,他们究竟是传统的血缘、地域或宗教意义上的外邦人,还是如第四章将回顾的当今学术界主流看法所指出,其实是留居在犹大的王国遗民的后代,因为与回归者的矛盾才被指为“外邦人”而被边缘化?
事实上,要支持后一种看法,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犹大人在经历了巴比伦的侵略和迁移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留居在本地。因为从逻辑上说,波斯时期犹大省的人口构成至少存在三种可能性:一是公元前586年之后,王国的居民全部被杀戮或掳走,犹大成为一片不毛之地,直到波斯时期有人回归,顺理成章建立统治,那么《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的“外邦人”指的就不会是留居者,因为他们几乎不存在;二是巴比伦的进攻导致了犹大的人口大幅减少,波斯时期回归者在犹大省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那么留居者对回归者的统治便不会构成太大威胁,后者有足够的力量接纳并控制前者,因此也更有可能采取包容而非排斥的态度;三是波斯时期犹大留居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回归者只是依靠外力建立统治,因此对留居者颇为忌惮,两者之间也逐渐产生了矛盾。只有在第三种情况下,回归者把留居者斥为“外邦人”才比较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了解在巴比伦时代和波斯前期,到底有没有、有多少犹大以外的外邦人进入这一地区,以判断《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有关记载的历史真实性。遗憾的是,已有的关于留居者信息的著述①对王国末期到波斯时期犹大的人口变化情况往往却语焉不详,只有类似诺特(Martin Noth)“以色列历史的中心舞台仍然在巴勒斯坦地区。留在原地和圣城耶路撒冷的各支派后代,不仅占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也是以色列真正的核心”②这样缺乏足够依据的推测。这当然与我们掌握的文本信息比较匮乏且往往缺少可信度有关,但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波斯时期犹大省社群关系的建构。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和成果,追溯王国末期到波斯时期的人口变化,评估有关看法的历史依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