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需继续用功,但不是落在身心相上或有真正的烦恼可除,只是随事应证自己所见的空性,在事相上去历练。悟后是“称性起修”,合乎法的实相,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不离修行,却是无所修、无所求,亦无所得。
有人问:“见性之后,要到何时才能究竟解脱自在?”若见性后继续用功,时时起智慧的观照,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绑住你呢?到达佛果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一念可以万年,万年可以一念,心若在烦恼痛苦之中,念念如长劫;心不起念,纵使百千万劫,也只犹如一念。
我过去在用功时,也曾规定自己每天精进地拜佛、读经,可是一遇到烦恼来的时候,掉到黑境里,忽如其来地就不想用功,觉得无聊,感觉生命很虚无。并不是因为受到什么打击,自己也不喜欢变成这个样子,就是糊里糊涂掉进去又糊里糊涂爬出来,然后再继续用功。
其实那是当我们用功到身心很安定、达到一心时,落在“虚无相”上,一下子突然失重,找不到生命的立足点,心变成好像没有任何东西、没有任何作用,面对着这种虚无飘渺的境界,因而感到害怕、空虚或无助。如果并没有很用功,时常活在分别计较里,有种种欲望可追逐的时候反而不会有这种情形。
平时不要说一些很粗的尘境我们无法抗拒,就连这种没来由的烦恼我们都克制不了。然而,待见到自己的心性后,修行就不会落在这种起起伏伏的相上,不论是经典教理,还是生活中的人事物,都能成为修行上真实的教导;当下知道,生活里的一切,不论是地、水、火、风、空、识、见,还是五蕴、六根、六尘、六识……都是心性中流露出来的,因此清净而圆满。即一切境,当下不执著,诸法各居其位,而能够还它的本源去善加运用。
因此,大修行人看起来好像也有情绪,实际上是从无心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如同镜子一般无心应万物,万物自然在其中。看到境,知道是什么情形,也会跟着起喜怒哀乐种种样貌,但差别在于,他不会生起分别执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