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智禪帅出便的关键
藏传佛教在元朝受到空前的推崇,为何是遣派汉传佛教中普陀山的禅僧,而非藏传佛教的僧人?笔者认为有几种原因:
第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固然打天下不容易,治理天下更难,如何使百姓服从而不反乱,实现长治久安,是一个领导者所需慎重思考的问题。统治后,人民若是彼此间内斗、內讧不能休止,国家必定会在转眼间易主,而无法长治久安。因此,元朝廷虽推崇藏传佛教,礼八恩巴大师为国师,但是,尊重南宋倡行的佛教宗派及其他宗教信仰,也不失为凝聚民心的妙法.
第二,蒙元初,海云印简禅师(1202—1257)曾经作为政治顾问,仕于元太宗、元定宗、元宪宗、元世祖;是元朝建国之初,恢复和振兴儒家文教事业的主要推动者。耶律楚材(1190—1244)也备受元太祖、元太宗信赖,在制定规章制度和恢复社会生产、发展文教等方面,提出多项建议。耶律楚材正是曹洞宗万松行秀禅师的弟子,因随从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无法常常在禅师身旁请益;因此,耶律楚材请万松行秀禅师,对天童正觉禅师《颂古百则》加以阐释、评述和提唱,好作为军旅生活的精神支柱。行秀禅师遂于燕京报恩寺从容庵讲述,由侍者离知笔录,元太祖十八年(1223),送往西域给耶律楚材;翌年,耶律楚材作序。另外,刘秉忠(1216—1274)曾任印简禅师的侍者,长期保持僧人的身份,任元世祖的军政机要,草拟元朝制度和典章,推动发展文教事业,稳定社会发展。o海云印简禅师、耶律楚材、刘秉忠等人,身居高位,随侍在元朝廷执权者旁边,仍致力将禅理与儒道思想结合,适时的给予君主建言。笔者认为,他们的表现会使统治者对禅宗的修行者另眼相待,因他们的建言是言之有物,而非空洞乡愿。而其言论能够影响当权者的必定如鳳毛麟角,正是这个因素,对禅宗的发展极具推动作用。
第三,愚溪如智禅师本人抱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大无畏精神,为使人民不再受战争拖累,为救生灵,不畏惧的向元世祖进谏。如智禅师表示日本欲聘有道衲子,自己愿发心前往,以促两国和好。另一方面,镰仓幕府好禅、喜禅,支持禅宗。尤其是,上述南宋禅师在抗元中突出的表现,使得武士信任禅师,更加推进及稳固禅宗在日本发展的地位。若元朝派禅僧前往日本,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普陀山位于中国通往日本的交通要道,处于明州前往九州1岛方向的航道上,为日本人所知;而普陀山有唐咸通四年(863)日本高僧慧锷(或作“萼”字)法师留下的“不肯去观音”,与日本有深厚的因缘。镰仓幕府时期,日本对于补陀落的观音净土信仰曰渐兴盛,而衍生出“补陀落渡海”的修行方式。“补陀落渡海”是指由熊野出发,沿日本的南岸乘小舟,以补陀落山为目的地,不惧风浪的渡海风俗。小舟于海上颠覆概率颇高;但是,人们认为即便如此,也能即身定佛。由此可见,当时日本对于观音信仰的坚定。
因此,笔者认为,元世祖派遣普陀山高僧如智禅师到日本,而非喇嘛,旱绎付缜密思维而下的判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