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路上:圆满人生的智慧甘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06810
  • 作      者:
    济群法师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白象丛书·问道系列:在路上》是了解生命真相的智慧,究竟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
  这是认识佛法的启蒙之音。
  它能勘破无明时代的文明包装,开释浮躁世间的人心归向。
  一代得道高僧济群法师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的困惑。
展开
作者简介
  济群法师,沩仰宗第十代传人,国内知名法师。生于福建福安,毕业于中国佛学院。
  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佛学研究及教学、弘法。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主讲唯识、戒律、阿含等课程。
  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金刚经的现代意义》《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如是观》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人在路上,佛也在路上,彼此相随。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白象丛书·问道系列:在路上》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来分享自己的修行和感悟。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僧常谈,还得谈
  我出家后,基本在佛学院度过,前后已有三十多年。对目前这种沿用社会院校模式的佛教教育,有诸多感慨。事实上,佛教自身就有良好的教育传统,有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佛陀本人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历代祖师则是优秀的授业师长。所以,未来的佛教教育,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现代教育的长处结合起来,这才是教界要走的思路。
  佛法博大精深,真正抓住核心,并使修行走上轨道,绝非易事。学僧们通过几年教理学习,各宗多有涉猎,但往往局限于知识,寻不着心行入处,得不到真实受用。原因何在?我以为,主要是忽视了基础建设。在修学过程中,有些根本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对三宝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和戒律。不论修习任何法门,皆须具足这些要素。就像使用电脑,首先必须安装一套完善的操作系统,以此为平台,才能使用各种软件开展工作。同样的道理,基础建设稳固了,才有能力选择一个法门深入,否则的话,不是纸上谈兵,就是盲修瞎练。问题是,这些基础恰是目前佛学院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作为出家人,一方面要通过对戒律的学习和行持培养僧格,在形象上具足威仪;一方面要从世俗习气中脱离出来,通过对皈依和发心的修习,将内心调整到修行频道。此外,更要确立正见。“知见”是佛法中最为丰富的部分,不说三大语系,仅汉传各宗,亦有深邃义理作为构架。作为普通学子,若不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严格的哲学训练,穷其一生,也难以一一消化。以往的修行者,多专擅一宗。学唯识,便深入唯识;学中观,便精研中观。待知见确立后,再以唯识见或中观见指导修行。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将一宗理论学透便已不易。而目前的现状是,课程开得相当庞杂,几年内,便涉及了华严、天台等大经大论。结果学僧只能略知一二,不仅无法将理论付诸修行,甚至连继承正见都存在困难。
  由此我深深体会到,修学佛法须从基础抓起,这正是修行之本。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忽略其一,修行必定出现偏差。
  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学修离不开四个一,那就是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一个目标,就是解脱。不少人害怕解脱,以为一解脱就无法再过正常生活,就要和这个世界永别。事实上,我们所要解脱的是烦恼、迷惑而非其他。解脱烦恼、迷惑之后,我们才能自由自在,不被轮回所缚,这也是学佛的真正意义所在。进一步,我们不仅要自己解脱,还要发心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脱。
  一张地图,就是《菩提道次第论》。这是宗大师为我们提供的,从学佛到成佛的简明套路。其中,对每个步骤解决的重点和所应达到的标准都有详细说明。我在戒幢佛学研究所讲述《菩提道次第论》课程时,对每个步骤的用心原理和修学规则都作了展开说明。只要把那一百多讲课程用心听下来并准确理解,相信大家就能把握佛法修学的基本理路。
  一位导师,就是依止修学的善知识。如果你们对我有信心,就老老实实地跟着学。不是我需要你们对我有信心,而是具备信心之后,你们才能和法相应,才能从中真正得到受益。其实,让你们生起信心对我也是一种责任,但从修学需要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们请求尊者加持时,尊者的回答是:“弟子啊,我求你们的信心。”事实确实如此,唯有具足信心的弟子,才有能力纳受上师的加持。否则,就会像《菩提道次第论》所说的覆器那样,即使法雨周遍,也是滴水不沾,空空如也。每天就在自己的感觉中转悠,那是玩什么呢?那是玩轮回,最后辛苦的还是自己。
  一群伙伴,就是菩提道上的同修,你们要互相提携、互相促进。我们总在说发菩提心,说要帮助天下众生,这就必须从身边的人做起,对身边的人宽容、爱护、平等、慈悲。如果连周围的人都无法相处,菩提心从何修起?
  众里寻他千百度
  在今天这个时代,商品空前繁荣。这种繁荣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普遍的盲目消费。同样的盲从,还出现在佛教这个业已国际化的“信仰市场”上。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网络世界的普及,一时间,我们有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学佛便利。足不出户,即可聆听海内外高僧大德的开示;点击鼠标,即可遍览各宗各派乃至三大语系的典籍。于是乎,许多学人都有条件涉猎种种教法,接触各个法门。
  在如此众多的声音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又以什么作为抉择标准?没有相应的信仰素质,是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结果自然是跟着感觉走,或来者不拒,或偏执一端;或上下求索,或固步自封。无论哪种方式,仍是和凡夫心而非正法相应,这就导致信仰的盲目和混乱。
  更何况,各宗在传播过程中,为了弘扬的方便,都会立足自宗并强调其殊胜性。当这种方便被无限的扩展后,便会导致自宗的优越感,偏激者还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排他性。比如部分南传学者不承认大乘是佛说,以解脱为唯一目标;不少汉传行人则轻视声闻教法,以此为不究竟的,不屑修学;至于藏传信徒,多奉金刚乘为至尊,并发展为无限的优越感。这就使得不同语系的佛教各自为政,甚至出现形同水火的极端局面。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当我们有机会迅速接触三大语系的佛教时,这种冲突显得尤为突出。
  即使选择一个宗派后,也难以短时间内把握其要领、次第和操作方法。我们面对的传统宗派,或有庞大的理论体系,如天台、华严、唯识等,不少人穷毕生精力苦读参研,仍感学海无涯,不着边际。另一方面,有些宗派在传承过程中简之又简,如净土宗几乎只提倡一句佛号,禅宗几乎仅强调一句话头。简单固然不是问题,但这种简单若无相应理论认知为背景,便易流于肤浅和庸俗。对学人来说,入门似乎不难,可最初的新鲜过去之后,修行仍是难有着落的。就像目标太小的靶心,没有相当功力,是难以准确击中的。
  我觉得,以上问题的共同点都在于,从某个局部而非佛法修学的整体来认识。只见局部,故不知之前缺失了什么,之后又走向哪里。这就有必要探讨佛法共同的建立基础,抉择普遍的深浅次第,及一代教法的权实成分。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各个宗派及法门给予准确定位,使学人能依此对照,明白自己处于修学过程的哪个环节。
  有正见才看得见
  学佛是为了追求解脱。那么,怎样才能解脱?解脱与正见有何关系?佛法由教法和证法两部分组成,二者不可分割。以往,有些人将教理和实修对立起来,在修学上带来诸多流弊。禅宗学人说学教是“入海数沙”,教下学人说修禅是“盲修瞎练”。若埋首于经典而不顾实修,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地学习教理,即使掌握诸多理论,于改善生命也难有作用。反之,若无正见引导,坐来坐去,不过是在座上打打磕睡,往往坐出一大堆毛病后,还不知坐的究竟目的是什么。
  心,是极为复杂的。认识心的本来面目(空性层面),比在人群中找个只闻其名而素不相识者困难百千倍。比如教室中坐着一百多位同学,我要在其中寻找某人,但除名字之外,既无照片可作对照,也无信息可供参考。但只要逐一询问,被问者都能诚实回答,总能找到目标所在。而当我们寻找心的本来面目时,却没这么幸运了。往往是,每出现的一个境界都试图诱惑你:“我就是了。”到底是不是?必须有善知识引导,有正见作为指南,否则,如何在重重歧路中找到方向?
  空性的特征如何?虽无法以语言表达,但经教至少告诉了我们什么不是空性。若无教理基础,如何透过纷杂的心行去把握?自我非常狡猾,你想象空性是什么样,它很快会制造出相应的境界,诱使你以假为真。为什么有些人修行容易出偏?多半也是缺乏教理基础所致,一味跟着感觉走,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凡夫的感觉往往是错觉。
  教理本身是为修行服务的。学习教理,是为了树立正见,这是解脱的保障。正见有两个层面:一是闻思的“见”,通过闻思经教、如理思维而获得;一是心行的“见”,通过禅修和相应的用心方法证得。具足闻思正见,就是为了进一步获得心行上的正见。其中,有地前的,也有地上的;有有漏的,还有无漏的。
  正见是解脱的根本。不论闻思正见还是心行正见,都是解脱不可或缺的保障。离开正见,何来解脱?我们发菩提心,也不能没有空性见的配合,否则只能停留于世俗菩提心,作用非常有限。所以,发起世俗菩提心后,还应以正见不断剔除其中杂质,了知世事如幻,超越我法二执。
  最终,契入空性,体悟众生原本一体,真正发起佛菩萨那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
展开
目录
根机
念头都是引发烦恼的根源。
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一切名利声色的本质,
才能不被它们所伤害。
皈依是持戒的灵魂
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如何依止善知识
老僧常谈,还得谈
佛教的三级教育目标
学佛也需要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
成佛作祖的教育
六根清净方为道
出家意味着什么
修学的五个步骤
你的学佛目标是什么
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大众化修学体系的特点
把握修学普遍规则的重要性
成佛的第一生产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

正见
正见,不仅是要我们改变局部问题,
更要帮助我们断除无明,
回归生命的本觉状态,
这才是究竟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途径。
有正见才看得见
菩提心与空性见
正见——一双看见光明的眼睛
具足万法的自性
名言与真实
觉性,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培养正念,为正念而活
从四念处生起正念
佛法的核心之道——解脱
有限和无限的界限
边见与中道
莫使禅宗成“残宗”
解脱真的成了江湖传说吗

精进
佛教的根本就在于修学。
修学上去了,
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不药而愈。
修行上路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需要戒律的十个理由
戒带给我们的帮助
解脱的延伸和圆满
理解——接纳——利他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学院式教学的感想
别解脱还是别想解脱
带着觉察心做事
你都在修些什么
出离,是舍弃对轮回的执著
听说过这个三无吗
中心和重心的转移
我们说着慈悲,做了吗
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观自在,由观而自在
自他相换换了什么

法门
受戒不只是一个形式,
关键是在我们内心埋下向善的种子。
我们受声闻戒,是成就解脱的种子;
受菩萨戒,是成就菩提的种子。
以禅修助正见
禅修——以技术管理心念
七支供——给你的修行存点款
行愿品是加行还是正行
念诵和念诵是不同的
现世乐的未完待续
闻法——你听见的是声音还是法义
多闻,多闻,还是多闻
贯穿三乘的完整版地图
慢慢修来快快到
有愿力还得有能力
要快,更要稳
从选择到确定
心的训练——定
念佛念什么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禅修训练你的觉察力
不需要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