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女性社会学:本土知识建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9273
  • 作      者:
    张李玺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的知识建构”:中国女性社会学·本土知识建构》从女性社会学的视角着眼,对女性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学科化和本土化的理论梳理。作者描述了中国女性社会学知识系统的四个来源,概括了理论和实践的现实演进,探讨了学科化知识建构的内涵,辨析了该学科的若干主要概念,论述了其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和已经取得的重要本土成果。在前期研究成果缺乏的情况下,作者张李玺在借鉴和批判女性主义理论取向的基础上,通过与主流学界的对话,试图将女性主义研究和社会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本身便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有性的人——现代教育的哲学新命题
  无论从整体还是从个体、从人类发生学还是从社会发展进程考察,人的基本规定性有以下三点:人是相对独立的生物个体;人是有性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任何情况下,在人的意义上,这三个规定性总是并行存在、互相制约、同步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孰先孰后之分:没有作为生物个体的存在,不“成”其为人。没有社会属性的生物个体,不“称”其为人。无论生物的或社会的,任何个人都是“有性的”。
  教育本质上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教育与人的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永恒的主题。教育领域对教育对象的探索,围绕着“人”曾经有过四次发现:人是教育对象(在很长时间内“人能不能受教育”颇受争议,直到人被认可为“可教”之材);教育对象是人(涉及人在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从完全被动到具有主体性、自主性);教育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注重人在教育过程中的自由、权利与责任);成人也是教育对象(以终身教育内涵为中心,强调人的一生都需要教育)。然而,无论哪一次对“人”的重要发现,对于人是有性别的存在的探讨几乎都是缺失的、被遗忘的。
  现代教育理念转向了“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个性的培养,注重教育与人的日常生活、更广泛社会背景的联系,关注人的价值、情感和体验,批判并重建师生关系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具有不容忽视的性别特征”这一事实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已有的教育理论不接触或极少接触性别差异问题,可以说是无性别的教育理论。我国现有的教育学著作不仅无专门章节论述性别问题,甚至有的根本只字不提。这种状况使现实和教育理论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性别的问题大量存在于学校教育实践之中,而现有的教育理论对此却漠然置之,视若无睹。
  现代教育哲学意义层面上的诸多思考会生发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对具体的教育实践进行指导。对有“性”的“人”忽略,当“人”追随历史的思考逻辑继续成为男性的代名词,教育在男女两性发展的天平上自然就会失去平衡。今天,我们看到父权制度通过社会各个要素,系统性地将不同的性别安置在权力结构中的不同位置。
  ……
展开
目录
总论 本土知识建构中历史与现实的逻辑互动
分论 本土知识体系的结构分化与整合
第一章 女性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 女性与文化
第三章 女性与教育
第四章 女性与家庭
第五章 女性与身体
第六章 女性与健康
第七章 女性与社会分工
第八章 女性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第九章 女性与社会福利
第十章 女性与公共政策
第十一章 女性与全球化
第十二章 女性与反贫困
第十三章 女性与犯罪
第十四章 女性与家庭暴力
第十五章 女性与民族
第十六章 女性社会地位和性别平等的测量与评估
第十七章 女性社会史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