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2571
  • 作      者:
    龚超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龚超,男,土家族,1973年12月生于湖北恩施。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为广州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社会教育理论。主持了教育部、广东省和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10余项,主编和参编了《广东精神》、《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历史文化》、《大学生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原著导读》和《广州青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蓝皮书)(2009—2010)》等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浙江社会科学》.《中国青年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东岳论丛》、《广东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理论月刊》、《广东行政学院学报》、《思想理论教育研究》、《学习论坛》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研究》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以社会历史发展为线索,围绕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发展史核心,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阐介了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作者全面梳理了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历史脉络,依据马克思的论述,将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划分为三个时期:萌芽时期(1837—1842),形成时期(1843—1848),成熟与发展时期(1849—1883)。力求系统研究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内涵,阐析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注重把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与当下中国社会教育实践过程相结合,对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三、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不是社会教育专家,但他提出的社会教育思想,既回应了德国社会教育的高潮①,又切合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迫切需要。因此,探讨和厘定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内涵,不仅要从概念本身分析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与社会教育的异同,确定其特殊内涵,还要从外延上分清其边界。
  (一)关于“社会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古代,教育理论和实践都相当丰富,但社会教育这一概念却是近代从日本“舶来”②的。关于社会教育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类观点:
  第一类是“补充教育论”。这类观点主要是根据教育主体而得出广狭两种界定,强调社会教育的补充功能。广义指整个社会实施的教育,狭义指校外社会各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教育活动。1835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狄斯特威格在《德国教师陶冶的引路者》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教育”③这一名词,西方教育学者自此广泛关注社会教育,并将之发展成为一门教育科学。威尔曼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有三种基本模式:一为生活,那是生命的范围,人必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二为奋斗,那是靠意志来支持,人必须为生活而奋斗;三为精神,那是对生活的认识,人必须追求精神生活。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种情形,那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①而社会教育就是培养人意志的教育。认为“教育是照顾的、规则的、陶冶的作用,使人成熟,在发展时做改变,为了完成这些改变,在生活的协同体里自然建立了教材选择的方式”。②威尔曼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对人们成长的照顾、训练和教导,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最高的目标,即培养其社会道德,培养这样的道德所选择的教材是在“协同体”(社会)里选择的。他认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达到“协同体的提升”与“自我的扩张”的统一。这里他主张的社会教育有两层意蕴:一层含义是强调由社会中的具有社会道德“成熟”的人,以保护的态度和社会代理人的身份对未成年人予以意志能力的指导,导入他们进入道德状态,传授社会固有的具有理智的社会生活内容给他们;另一层含义是指青少年通过社会的指导逐渐具有生活知识与优秀技能,从而在社会环境中表现个人的社会道德并展示优秀技能。
  这类观点在我国民国时期尤为盛行。早在1913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明书局出版了谢荫昌著述的《社会教育》,这是中国较早的社会教育著作。在著作中他主张改革旧学制,发展职业教育、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这一论述中把社会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各个领域。1917年,余寄在《社会教育》一书中谈道“社会教育以社会之全体为教育之客体”。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家们对社会教育的阐释更加具体。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认为社会教育在平民教育事业中一直是一种社会式工作,是对学校教育的辅助教育;④乡村教育家梁漱溟认为社会教育为片面补充的设施,是“社会式教育”;⑤陶行知主张生活就是教育,即一种社会实践的全民教育。这一观点在俞庆棠的《民众教育谈》和马宗荣的《现代社会教育泛论》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社会教育广义指全民教育,狭义谓补充教育。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研究的意义
(一)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看开展社会教育理论研究的迫切性
(二)从西方形形色色社会教育理论广泛传播,看加强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研究的必要性
(三)从我国社会教育实践需要,看加强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研究的必要性
二、当代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探索
三、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关于“社会教育”的概念
(二)流行的“社会教育”思想
(三)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内涵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经济条件:机器大工业发展带来人的异化
(二)政治条件:工业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三)文化条件:资产阶级社会教育愚民化
二、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一)德国古典哲学家和法国唯物主义者的社会教育思想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社会教育思想
(三)英法空想主义者的社会教育思想
(四)其他思想家的社会教育思想
三、马克思早期个人社会实践活动对其思想的影响
(一)早期直接受到西方社会教育思潮影响
(二)马克思参加和组织了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萌芽
(一)时代需要孕育了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
(二)马克思撕去宗教面纱提出国家社会教育
二、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马克思找到了改造旧世界的物质力量和辩证法
(二)马克思提出社会实践教育的思想
(三)马克思阐析社会教育哲学基础
(四)马克思拓展“社会教育”内涵
三、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一)以实践为基础考察社会教育的发生发展
(二)《资本论》问世标志社会教育思想的成熟
(三)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持续发展和传播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实践教育的思想
(一)教育在于培养人的“实践思维方式”
(二)社会实践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人类社会化
(三)社会实践教育的功能生成及正负作用
(四)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教育事业及发展
二、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教育的思想
(一)人类日常生活的教育意蕴
(二)构建专门的社会教育网络
(三)国家社会制度蕴含教育的力量
(四)社会教育促进人的生活完满
三、马克思关于社会环境教育的思想
(一)人虽是社会环境教育的产物,但人能够改造社会环境
(二)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改造并推动社会发展
(三)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革命的实践过程
四、马克思关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思想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意义
(二)职业教育站须立足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关于职业技能教育的具体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特征与功能
一、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实践性特征
(二)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社会性特征
(三)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人民性特征
二、马克思关于社会教育功能的思想
(一)社会教育的社会沟通功能
(二)社会教育对个体的促进功能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马克思社会教育的原则
(一)社会教育的主导性原则
(二)教育过程的协同性原则
(三)教育效能的经济性原则
二、马克思社会教育的方法
(一)活动教育法
(二)说服教育法
(三)文艺熏陶法

第六章 马克思社会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建设社会教育事业:基于马克思的国家社会教育观
(一)坚持党对社会教育事业的领导,发挥国家社会教育作用
(二)社会教育坚持“群众路线”,践行“以民为本”
(三)培养新的生活方式之上的共产主义无产者及其后代
二、优化社会环境:基于马克思的社会环境教育观
(一)以教育总方针指导社会教育航向
(二)以主流文化引领社会教育思潮
(三)创新育人模式,开拓社区教育
(四)规范大众传媒,引导正向育人
三、实践中谋求发展: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实践教育观
(一)以社会实践思维方式探究思想道德教育
(二)以实践为依托支撑社会教育事业成长
(三)以理论学习和实践互动促进社会发展
(四)以实践为纽带引导社会教育合理转化
四、走向学习型社会:基于马克思的社会生活教育观
(一)构建学习型政党:马克思社会教育任务
(二)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国社会教育的今天
(三)构建终身教育的体系:社会教育的明天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