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宋元之际士人阶层分化与诗学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100453
  • 作      者:
    史伟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史伟,1971年生,河北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元之际士人阶层分化与诗学思想研究》(12W1100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末暨元代的士人阶层分化与文学变迁研究》(13BZW073),《宋末暨元代的士人阶层分化与文学变迁研究》并获得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立项资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论文集《宋元诗学论稿》(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
展开
内容介绍
  宋元之际,士人阶层经历了较大的变动和调整,这也带来了诗学观念和创作上的变化。《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宋元之际士人阶层分化与诗学思想研究》以此为背景,探讨了宋元之际士人阶层分化与诗学思想的相关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阐述宋元之际士人或者士人阶层的分化情况;第二,诗这种文学形式在不同阶层的士人中不同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以及由于士人阶层的分化、调整,对于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和诗学观念所产生的影响;第三,对宋元之际诗歌创作风貌和诗学观念、诗学思想作比较系统全面的梳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文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论争与调和
  对学的强调,使得元人,包括由宋人元的遗老,重启“文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争端。
  文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论争,假如从司空图提出这一说法开始,几乎贯穿了我国古代诗学批评史。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文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论争,首先和主要的属于诗学批评和,诗歌创作的范畴,尤其是唐宋诗之争、之变的过程中的一种理论反映。第二,到南宋中后期,随着士人阶层的分化,尤其是随着科举士人与江湖士人阶层的分化,文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论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人和诗人的分野,这使得文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多少蕴含了一种身份特征,而有社会学的意义。这里即试图侧重于后者对其做一些探讨,从一个侧面说明由于创作主体的分化,其身份特征的差异,所导致的诗学观念上的差异。
  早在南朝梁钟嵘《诗品·序》中,即言:“大明、泰始,文章殆同书抄,拘挛补衲,蠹文已甚。虽谢天才,且表学问。”学问之诗与天才之诗已经异途①,杜甫、韩愈之后,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开启了宋人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先河。至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乃以文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相对待,因此司空图的这种讨论,是随着杜甫尤其是韩愈诗歌在创作方法和风格特点上的大力开拓,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之后开始的,司空图此文,其意不过是对于这些讨论做一个厘清:
  金之精粗,考其声,皆可辨也,岂清于磬而浑于钟哉。然则作者为文为诗,格亦可见,岂当善于彼而不善于此耶?愚观文人之为诗,诗人之为文,始皆系其所尚,既专则搜研愈至,故能炫其工于不朽,亦犹力巨而斗者,所持之器各异,而皆能济胜,以为勃敌也。愚尝览韩吏部歌诗数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其次皇甫祠部文集外,所作亦为道逸,非无意于渊密,盖或未遑耳。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探搜之致,亦深远矣。
  俾其穷而克寿,玩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又尝铺杜子美祭太尉房公文、李太白佛寺碑赞,宏拔清历,乃其歌诗也。张曲江五言沉郁,亦其文笔也。岂相伤哉!噫!后之学者褊浅,片词只句,不能自辨,已侧目相诋訾矣。痛哉!因题柳集之末,庶俾后之诠评者,无惑偏说,以盖其全工。②
  司空图的意思是说,文人之为诗,诗人之为文,都是由其好尚而来的(“始皆系其所尚”),但只要由其所尚而各极其致,都是好的,都可以“炫其工于不朽”,李白、杜甫以诗名,而文似其诗,张九龄以文名,而诗似其文,但两不相伤。他做了这样的比喻,“亦犹力巨而斗者,所持之器各异,而皆能济胜以为劲敌也”,诚然是很通达的议论,而大致仍属于诗学的范畴。此后,宋人如苏轼、刘克庄于韩、柳诗歌的批评,多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来的。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 论题的界定和研究意义
二 本书的结构和内容

第一章 南宋末期士人阶层的分化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南宋末期士人阶层分化的一般情况
第三节 南宋末期江湖游士阶层的形成
第四节 诗人与文人——江湖士人与科举士人的分野
第五节 诗在江湖士人阶层的功能和作用
小结

第二章 宋末士人阶层分化的原因
第一节 士人阶层的空前扩大
第二节 南宋经济的变迁(土地制度的变化)
第三节 幕府力量的扩张
第四节 士人社会网络的形成和巩固
第五节 宋末的处士横议
小结

第三章 宋元之际江西诗派的流衍
第一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第二节 宋末科举士人与江西诗派
一 科举士人之不好诗与不擅诗
二 科举士人与江西诗风
第三节 江西诗派流衍的地域特征
第四节 元初江西诗风的转变

第四章 方回诗学理论
第一节 方回诗学理论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方回诗法理论
一 提倡“拗体”和“变体”
二 重视虚字与用事
三 强调诗法的“活”与“新”
小结

第五章 元初江南士人阶层的分化
第一节 元初士人阶层分化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 元初江南的江湖游士阶层
一 游谒之原因和背景
二 游谒之地区和对象
三 游谒之条件
四 游谒之方式
小结

第六章 宋元之际江湖诗风的流衍(附理学诗风)
第一节 元初江南江湖诗风的流衍
一 元初江湖诗风的流衍及其诗论
二 江湖诗风流衍的原因
三 元初江湖诗风的风格特色及盛行时段
第二节 元初诗坛的所谓“时文故习
一 时文和时文的程式化
二 “时文故习”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 时文对诗学理论的影响
第三节 理学诗风

第七章 元初李贺诗风的流传
第八章 “宗唐得古”与融通调和的理论旨趣
第九章 宋元之际的“诗史”·“诗穷”·“崇雅”
第十章 南宋及元初的诗歌辩体理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