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对接与错位
第一节 宪法与刑事诉讼的对接
一、宪法中的“权利”指针
二、宪法权利对于部门法的特殊意义
三、刑事诉讼权利对宪法的特有链接
第二节以权利救济为本源的关联
一、诉讼的权利救济属性
二、刑事诉讼权利及其保障的宪法化
第三节 刑事诉讼对宪法权利的保障与强化
一、我国刑事诉讼权利宪法化的双重分析
二、宪法权利对刑事诉讼的有效保障
三、刑事诉讼权利不当限制之后的宪法救济
第四节 被害人的权利保障问题
一、权利话语:刑事被害人
二、权利保障: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参与权
三、权利认知:刑事被害人的再次“被害人化”
四、权利回归: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救济
第二章 刑事诉讼法修改中权力的运行与保障
第一节 权力配置的中外比较
一、英国和法国的权力配置
二、美国的权力配置
三、苏联及前东欧国家的权力配置
四、我国的权力配置
第二节 刑事司法机关的职权配置
一、司法权的规范运行
二、刑事司法改革的原点制约
第三节 侦查权运行问题
一、中国侦查的非法治化:现象和因由
二、侦查的非法治化下的律师辩护
三、侦查的法治化:内涵和理据
四、侦查的法治化和辩护功能的发挥
第四节 权力运行的制度性保障
一、制度制约与体现
二、原则控制与完善
第三章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检察理论困惑
第一节 有关检察权的属性之争
一、“三权分立”结构模式中的检察权
二、“一元多立”结构模式中的检察权
第二节 我国检察权的宪政属性与职能
一、我国检察机关在法律监督体制中的地位
二、法律监督职能与诉讼职能的关系
第三节 检察职权的配置与完善
一、我国检察职权配置的基本特点
二、我国检察职权配置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检察职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检察职权的优化配置
第四章 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的检察实践难题
第一节 检察权在程序推进中的特质内容
一、检察权具有“谷间带”链接特质
二、检察权的程序性特质
三、检察权对于司法公正的特有担当
第二节 检察环节的诉讼证明
一、检察环节证明的双向性
二、检察环节诉讼证明的立场
三、检察环节诉讼证明的阶段发展
第三节 检察一体化与检察独立的关系
一、主诉检察官试行的历史回顾
二、主任检察官的实践探索
第四节 检察职权运行的新要求
一、检察权运行的关键点
二、检察权运行的新思路
三、检察权运行的有效路径
第五章 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审判权的运行与制约
第一节 法官引导权的实践运行
一、法官引导权的价值与法理基础
二、法官引导权的内容
三、法官引导权的行使方式
第二节 量刑功能的程序化规制
一、量刑功能的程序规制
二、实体上的分析
三、程序上的分析
四、程序规制下的程序改革
第六章 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证据适用
第一节 诉讼证据中的理论探讨
一、诉讼认识的真理性
二、诉讼认识的正当性
三、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同一性
第二节 类案中的证据
一、金融犯罪案件的新趋势和新问题
二、由金融犯罪的理性特征引发的证据警示
三、由金融犯罪的案件特征展开的证据防御
四、针对金融诈骗犯罪案件的证据防御
五、审查金融犯罪案件需要拓展的视角——证据以外的合规律分析
第三节 侦查程序中摄影技术适用的证据
一、摄影技术在侦查过程中的运用
二、我国侦查实践中运用摄影技术存在的问题
三、摄影技术在侦查过程中的程序性控制
四、运用摄影技术所获证据材料的法律评价
五、摄影技术在侦查过程中运用的角色走向
第四节 同步录音录像适用的证据
一、同步录音录像扩大适用可能面临的问题
二、同步录音录像适用的困惑与争议问题回顾
三、同步录音录像适用的理论难点
四、同步录音录像的实践适用
第五节 再论测谎证据
一、测谎技术和测谎证据
二、测谎结果的证据能力与证据价值的争议
三、测谎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七章 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证明标准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发展路径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纷争
二、证明标准的特点
三、证明标准的模式类型
第二节 排除合理怀疑与现阶段证明标准的融合
一、排除合理怀疑的中国式理解
二、排除合理怀疑的实践适用
第八章 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鉴定问题
第一节 司法鉴定的体制化问题
一、旧有司法鉴定体制的弊端
二、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法理基础
三、改革框架再构建
第二节 司法鉴定在诉讼中的价值发掘与回归
一、法律修改框架中的隐性问题
二、诉讼证明中的价值冲突与选择
第三节 司法鉴定中的鉴定留置问题
一、鉴定留置的性质
二、国外有关鉴定留置制度的规定
三、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留置制度的现状及完善构想
第四节 司法鉴定中专家参与诉讼问题
一、有关名称称谓问题
二、有关证据证明问题
三、有关立场底线问题
四、有关程序规则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