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six drivers of global chang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61586
  • 作      者:
    (美)阿尔·戈尔(Al Gore)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政商界巨擘、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得主、纽约时报超级畅销书作家2013年新作;
    对人类未来最大胆、最全面、最坦白的预测;
    将会影响美国未来的行动纲领;
    谁读懂《未来》,谁就赢得未来。

展开
作者简介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是世代投资管理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兼主席、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的高级合伙人,以及苹果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他在旨在应对气候危机的非营利性组织 “气候现实项目”中担任主席,并倾注大量时间。
  戈尔曾于1976、1978、1980和1982年被选为美国众议院议员,于1984和1990年入选美国参议院,于1993年1月20日当选为美国第45任副总统,任期8年。
  戈尔曾出版畅销书《濒临失衡的地球》、《不愿面对的真相》、《攻击理性》、《我们的选择:解决气候危机的计划》,以及新作《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动力》。他参与制作和演出的纪录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并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一起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因为他“让人们意识到了由气候变化带来的危险”。


展开
内容介绍

  继担任八年参议员、八年众议员、八年副总统之后,美国政商界领袖人物阿尔·戈尔耗费八年时间,潜心钻研一万余页研究资料,对近年新涌现的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描绘了一幅全人类未来的精确图景。
  书中分六章介绍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六个驱动力——地球公司、全球意识、权力的较量、不可持续增长、生物科技新突破,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冲突——是如何彼此交汇和互相影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媒体、能源、环保、法律、伦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并指出人类如何能够尽量做好准备迎接这些变化,重新掌握自身命运和塑造未来。
  本书结构严谨、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总结出影响未来发展的六大驱动因素,观点新颖,论述有力,指出摆在我们眼前的机遇和威胁,对政策制定、经济增长、投资分析等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这是一本关心地球命运的人必读之书。
  作者阿尔·戈尔曾任美国副总统,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他参与制作的《不愿面对的真相》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在离任后,他热衷于从事环保活动,相关著作曾登上《纽约时报》销量榜首位。戈尔在《未来》一书中毫不讳言对重回政坛的打算,并借此书宣布了一套“施政纲领”,可以一窥美国未来在政治、经济、科技、环保各领域的发展方向。
  本书以数据为依据,基于深度研究和报道,而非猜测、危言耸听、幼稚乐观主义或空想,代表了戈尔多年来努力的结果,他耗时八年,参考一万多页研究材料,致力于调查、阐释和陈述现有的最佳证据以及世界著名专家关于我们正在创造的未来的论述。本书附录中一百余页的参考资料充分证明了本书博考文献、言必有据。
  中国以其人口大国和新兴经济体的特殊地位,在本书的分析中占有重要篇幅。根据书末附录索引显示,“中国”一词在正文中出现近百次,内容涉及老龄化、经济发展、收入不平等、互联网使用、GDP等诸多方面。戈尔不仅肯定了中国在生物科技、自动化技术等高精尖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还对中国如何维持高速增长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建议。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我们的统治者不肯读经典的话,那他们至少应该读读阿尔·戈尔,他经过八年的阅读思考,为那些政治上左右为难的人们拿出了肯定会长久有效的良策。
  ——约翰·格雷《卫报》

  戈尔总能从新的视角出发讨论问题,给人以全新的启发和思考。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内容涵盖政治政策、经济、科技和最尖锐的伦理难题,阿尔·戈尔在书中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人类处境这一问题,语言通俗流畅,告诫我们肩上担有怎样的责任。
  ——爱·奥·威尔森 哈佛大学教授,两届普利策奖得主

  不论阿尔·戈尔在谈论网络、环境、科学还是经济问题时,都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广度和深度,他在书中一一描述了我们将面临的挑战,希望通过共同努力,使挑战在未来将转化为机遇,而非威胁。
  ——蒂姆·伯纳斯-李  万维网发明人

  本书令人惊叹地充满智慧和洞见,阿尔?戈尔超越了意识形态,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大议题、大思想和大决案。无论您是保守主义者、不可知论者还是自由主义者,书中的讨论都能给您带来一次惊叹连连的深度阅读体验。
  ——阿瑟·拉弗  美国经济学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地球公司之3D打印的兴起

    我们过去要花两个月时间和十万美元来制作一个模型”,现在却只需一千美元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能搞定。
   人类操纵原子和分子的新能力带来了制造业的颠覆性革命:3D打印。快速成型制造这种新加工过程根据三维数字文档来制作物品,先铺一层超薄的将要构成物品的材料,然后再一层层添加材料,直到制成三维物品。可以使用一种以上的材料。虽然这种新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它带给制造业的优势难以低估,有些成果已经令人感到震惊。
    一九〇八年,亨利?福特首次在流水装配生产线上将一模一样、可互换的部件组装在一起,生产出福特T型车,从那时开始,批量生产就开始主导制造业,该过程高效、高速、成本低廉,革新了工商业。但是现在有许多专家预测,3D打印的迅速发展将像一百年前的批量生产那样使制造业发生深刻变化。

   这一程序实际上在被称为快速成型的技术上已经使用了几十年,这是一种专门领域:制造者先造出一个初始模型,然后以更为传统的方式批量生产。例如,设计新型飞机时常常先做一个三维模型,用于风洞测试。这一领域本身现在也被新式3D打印机所颠覆;位于科罗拉多的LGM公司为建筑师制作建筑模型,目前已经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公司创始人查尔斯?奥弗里告诉《纽约时报》,“我们过去要花两个月时间和十万美元来制作一个模型”,现在却只需一千美元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能搞定。
   3D打印逐渐显现的潜在能力相应揭示出批量生产的低效率之处:部件储存、这种储存所需的大量资金、材料的大量浪费,当然还有聘用大量员工的费用。3D打印的热心支持者还强调说,3D打印常常只需要批量生产所需原料的百分之十,更别说只需很少的能源成本。这继续加快了使制造品“非物质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已经使得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全球产品总量一直维持不变,哪怕其总值增长了三倍多。
   另外,批量生产对产品大小形状的标准化要求导致了“一刀切”的倾向,这不能满足许多专门化产品的需求。批量生产还要求制造设备集中化,结果还会产生将部件运送至工厂以及成品运送至遥远市场的交通费用。与此相反,3D打印有望将包含各种产品设计和蓝图的数字信息传送至广泛分布于所有相关市场的3D打印机上。
   英国拉夫堡大学快速成型制造研究小组的高级讲师尼尔?霍普金森说,“如果用户能在街角上一个3D打印商店打印出他们需要的部件,那么境外转移至世界另一头的制造就远不如国内制造节约成本。我们将不再需要在全世界各地储存零部件,不需成本就能将设计储存在虚拟计算机库房里,可按需要随时随地打印出来。”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3D打印还集中在较小的产品上,但是随着技术稳步提高,将很快会有制造大部件和产品的专用3D打印机出现。位于洛杉矶的轮廓工艺公司已经建造了一个巨型3D打印机,用牵引拖车运送至建筑工地,仅在二十小时内就打印出了一幢完整的房子(不包括门窗)!另外,目前的3D打印机可以生产出一件至上千件产品,但是专家预测,在接下来的数年内,这些机器将能生产成千上万件一模一样的部件和产品。
   有关在3D打印时代如何处理知识产权等事宜,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回答。在3D打印经济中,三维设计将占有最大的价值,但是当初版权和专利法的制定并未预见到这种技术,因此需要修改,以应对新的现实。总的来说,版权法常常不保护“有用的”物品免于被复制。
   虽然持怀疑论者质疑这种新技术是否会很快成熟,美国、中国和欧洲的工程技术人员却正努力工作来探索其潜力。早期假肢和其他医用器材的打印等用途现在正得到迅速发展,便宜的3D打印机已经进入了业余爱好者的市场,价格仅为一千美元。投资3D打印的欧特克公司首席执行长官卡尔?巴斯二〇〇二年说,“有些人认为它是一个利基市场,声称它不可能扩展。但这是一种趋势,而不是时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提倡更广泛拥有枪支的人也正在鼓吹3D打印枪支,以此作为规避枪支销售管制法规的一种方式。反对者则表达了担忧,认为任何这种用于犯罪的枪支都很容易被融化掉,以防止任何执法当局将枪支用作证据。

第二章全球意识之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在其最近一份报告里推断有四个趋势的聚集会给网络安全造成问题:
   · 价值持续在线移动,数字化数据变得更加普遍;
   · 人们现在期待公司比以往更“公开”;
   · 供应链越来越多地互联;以及
   · 坏人的手段变得更成熟。
   因此,几乎对所有将互联网作为其核心商业战略部分的公司,这种全球经济的彻底转变带来了大部分专家所描述的大规模网络安全威胁。

   有些公司定期收集自己客户和用户的信息,而且经常是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Facebook等社交媒体网站和谷歌等搜索引擎就将商业模式建立在广告收入的基础上,这些公司持续收集每一位用户的信息,以便为了符合每个人的独特兴趣而个性定制并量身打造广告,从而使广告效益最大化。
   实际上,许多互联网网站把客户看作自己的商品,也就是说,它们从每个用户的大量信息中得到的收益对它们来说简直是太有价值而不能放弃的。使用Facebook的“喜欢”按钮会自动“允许”网站监看用户的在线兴趣,网站却没有提供机会让用户给予同意。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另一种潜在“网络浮士德契约”的表现。目标广告通过所有那些“cookies”(当用户电脑和网站互动时放置——通常是悄悄地放置——在电脑里的小软件程序)而变得可能,由此赚取的收益支持着互联网上大量有价值内容的“免费”分配。大多数互联网用户似乎觉得这个交易是可接受的,毕竟,他们所接触到的广告都是他们可能感兴趣的。用一位分析家的话来说,这些监测技术“仅仅是提高无形之手掌控力的工具。”
   涉及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网站时,对于这种交易的接纳程度则有着代际差异。例如,很多我这一辈人总是对年轻一代将大量个人信息在Facebook上分享感到惊讶。当有些刚离开校园进入职场的社交媒体用户发现潜在的雇主会定期查看他们发布的所有信息,有时还会找到一些他们不一定想要让潜在雇主看到的信息时,他们感到非常惊讶。近来,还有一些雇主要求求职者提供访问其Facebook账号的密码以便访问其私人网站。(值得称赞的是,Facebook重申其政策是绝不泄露此类密码,并且还强烈要求用户也不要这样做。但是,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上,让潜在雇主的关注延伸到自己的网上生活,这种压力显然对某些人来说还比较容易接受。)还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聘用后,很多雇员还要受到他们雇主网络监控的管制。
   同样,在线导航软件——如谷歌街景——所提供的便利使人们容易忽略有些人所担心的自己家的照片和地址出现在互联网上。(谷歌从其拍摄的住家或公司里不加密的无线网络中显然收集到了大量信息——谷歌声称是无意的——这也是一些国家持续争论的话题。)
   人们没有对此感到不安是因为其他成千上万人也面临同样的风险。那么这将会有多糟?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意识到为他们编辑的文档的性质和篇幅,而那些开始察觉到——并担忧——的人很快就发现没有别无他法,只能任由自己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次行动受到监控。网站上所写的隐私条例通常太长,太模糊,太复杂而无法理解,而有些网站提供的改变设置的选项又太繁琐、太困难。
   普遍存在的数据监测与日俱增的影响可能会引起强烈反响。互联网用户最常用来形容这种在线监测的无处不在的词是“毛骨悚然。”虽然监测互联网使用的公司总是说用户姓名不会和收集的且持续更新的文档挂钩,但是专家认为将个人计算机号码和每个人的名字、地址和电话号码匹配并没什么困难。
   随着计算机处理技术更快、更便宜、更高效地稳步增长,一些公司和政府开始使用一种更具侵略性的技术,叫做深度包检测,用于收集发往不同路由器的数据“包”并将它们重新组合以重建原始信息,然后挑选出特定的单词和短语以便为进一步的检查和重建做好标记。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公开表明反对使用深度包检测,并将其形容为对互联网用户隐私的严重威胁。
一个通过计算机曝光私人数据最广为传播的例子是,纽泽西州立大学一名同性恋学生的室友利用网络摄像头发布他室友发生性行为时的视频,被判有罪(不幸的是,那名同性恋学生不久之后就自杀了)。
   包括Facebook在内的一些网站使用面部识别软件自动给出现在网站图片里的人贴标签。声音识别软件现在也被很多网站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这些音频文件经常被用来增进软件记住每个用户口音和发音的能力,以便提高机器识别连贯口头交流的准确性。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一些公司在几周后会清除这些音频文件,然而有些公司会将每一句话永久存档。同样,很多软件程序和应用程序利用定位跟踪程序来更便利地提供与用户所在位置相关的信息。据估计每年还有两万五千名美国居民是“全球定位系统跟踪”的受害者。
   但是将所有这些信息——访问过的网站,在每个网站浏览过的商品,时时刻刻的地理位置,用户问过的问题记录,无论何时何地出现在网站上的用户的照片,消费和信用卡使用行为,社交媒体发布,以及在公开的政府数据库里的大量档案数据——结合在一起时,可以如百科全书般构建一个人的生活故事,包括那些大部分人不愿意被编辑的细节和方式。奥地利25岁的法律专业学生马克斯?施雷姆斯根据《欧盟数据保护法》要求Facebook提供它收集的有关他的所有信息,随后他收到了一个有一千二百页信息的光盘,里面大部分内容是他以为自己已经删掉的信息。这个案子还在等待判决。
   即使互联网用户既不连接社交媒体网站,也不接受商业网站发来的cookie,他们的隐私有时仍然会遭受个人黑客和网络罪犯的侵犯,网络钓鱼就是一例,黑客给用户发送很吸引人的电子邮件信息(有时模仿从用户通讯录里选出的名字和地址),诱骗人们点开附件,而这种附件包含用于从用户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窃取信息的秘密程序。这种被称为身份盗用的新型犯罪,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现在所有个人隐私信息都能从互联网上获得的后果之一。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地球公司
第二章 全球意识
第三章 权力平衡
第四章 过度发展
第五章 再塑生与死
第六章 边缘
结语
致谢
参考书目
说明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