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和佛陀谈天说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239080
  • 作      者:
    (释)见介文
  • 出 版 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与花草植物有关的经验与回忆,形成了作者的《和佛陀赏花去》,与草木虫鸟、日月星有关的经验与回忆,成就了姊妹作《和佛陀谈天说地》,以大自然中众生有情、天地万物为娸介,将修行之道与生活周遭随处可见的一切相结合,照见生活中的烦恼与困顿的解脱之道。
  信步来到寂静无人的偌大林间寻找佛陀,也寻找自己。佛陀的身影早已走远。佛陀一生都在大自然中度过:出生于无忧树下.得道于菩提树下.逝世于沙罗树林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山河大地、风雨云雾,仍时时传送佛陀的纶音……
  佛陀的身影早已走远。然而,每当身处于大自然中,总感觉佛陀仍在这
  里。他所留下的教诲,就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
  ——释见介
  每个人的心就如一个画家,能画出一切身心无蕴的世间。要如何作画,
  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释见澈
  台湾金石堂、博客来书店销售排行第一名并因文字隽永意味幽远,被台湾教育部门指定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如果我们不能放下世俗琐务,到人烟罕至的僻静处专心修行,至少也应让自己的心能有独处、宁静的片刻。
  ——释见介
展开
作者简介
  释见介,文行走于自然山水之间的出家人。曾任《香_)匕庄严杂志》编辑、台湾《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专栏作者。著有《和佛陀赏花去》、《天大的笑话》、“都是因果惹的祸》、《文殊菩萨小百科》等,目前隐居潜修。
  作品朴素隽永,文字清澈明了,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字里行间的沉静平和之气,为辛劳茫然的现代人,带出几多清凉与满足人生的况味。
  图作者简介:
  释见澈,图行走于纸墨意趣之间的出家人。曾任《香光庄严杂志》编辑,与释见介合著《天大的笑话》一书,臼前从事佛教书籍编辑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和佛陀谈天说地》除了延续《和佛陀赏花去》,结合佛法修行与对花草植物的记忆或关照,《和佛陀谈天说地》更将关心的面向,扩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将佛陀在大自然中领悟说法的故事、浩瀚经典中动人深刻的义理说法,以及大自然中可以为现代人安顿身心、启发心灵的一切,以流畅清新的文字,娓娓道来,为茫然迷失的现代人,指引出一条反璞归真的道路,向大自然学习,在自然中开启智慧、提升心灵,找回「自然之心」。
展开
精彩书摘
  离尘世——谈烦恼世间的超越
  不着世间,像老鹰盘旋高空一般
  沿着铺满白色油桐花的陡峭山径拾级而上,时值初夏时节,五峰山上凉风徐徐,落英缤纷。
  绕过围着几株扶桑花的篱笆,来到小小的土地公庙前。我喜欢坐在庙前的矮墙上,吃着芥末口味的凉面,眺望远处的新店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此刻像极了海市蜃楼,显得虚幻不实。灰暗的天空里,一只老鹰独自盘旋,锐利的双眼仿佛正穿过厚重云层,俯视着底下的万丈红尘。
  老鹰孤独翱翔的身影,映照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是如此孤寂!此时,红尘依旧熙攘,没有人会知道,在云的上头,有只老鹰正俯瞰着他们。
  五峰山的这一幕,一直在我心里。我渴望自己的心像天际高飞的老鹰,在滚滚尘世中,能有一份超脱的自在。
  《楞严经》说:“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世间如幻,没有真实可言,镜花水月,如梦一场。只是我们常常太过投入,以为眼前的一切就是生命的全部,或因成功而得意忘形,或因失败而灰心丧志。
  心随外境起舞,百转干回,颠倒梦想。
  要如何笑看世间,超越世间,“处世界,如虚空,如莲华,不着水”,更如老鹰盘旋高空,远离地面呢?
  近来阅读《经集》,从佛陀勉励修行者的话语中,我找到了两个下手处:
  一是不受世界干扰,“始终保持仁慈、宁静、怜悯、超脱和欣悦,不受整个世界干扰”。还有,“思想不因接触世事而动摇,摆脱忧愁,不染尘垢,安稳宁静,这是最高的吉祥”。
  众生内心都有清净美好的本质,但往往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使这美好的本质蒙尘,动摇原本的坚持。外境的纷纷扰扰,其实也是无常虚幻的,只有看好自己的心,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才能不被世间干扰。
  另一则是对世界无所企求,“不贪婪,不欺骗,不渴求,不虚伪,摒除污浊和痴迷,对整个世界无所企求”。
  世间的名位、金钱、权势,是人人希望获取的,烦恼的产生,往往在于欲求不满、贪心不足,以致汲汲营营、惶惶度日。若能对世界无所求,随缘任运,就能心无呈碍,平静安详。想起有些人因世间带来痛苦,而厌世自杀,但问题不在世间,而是自己的心被世间所转,该学习的是,置身其中,而不着于世间啊!
  如同《华严经》所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诸世间皆悉如幻,于一切处皆无所着,无有我所,如彼幻师作诸幻事,虽不与彼幻事同住,而于幻事亦无迷惑。”
  若能保有这样一颗清明之心,行于世间,而能不被世间所迷惑,那么,“忧郁症”等文明病,又怎能侵扰人心呢?
  经典小档案
  《楞严经》:著名的佛教经典。内容说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并教导众生返妄归真、觉悟成佛的方法。不但文字简洁、优美,内容丰富,且说理详尽,可说是一部佛学大全。古人说:“欲知佛境界,当读《华严》;欲知佛智慧,要读《楞严》。”可知此经的重要性。
  《经集》:收录于南传巴利藏《小部》中,一部古老而重要的经典。内容阐述佛教的伦理观,反映原始佛教时期的生活。其语言是典型的“巴利经典偈颂语言”,在佛教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斯里兰卡、泰国等南传佛教国家广为传诵。
  《华严经》:有“经中之王”之称,卷帙浩瀚,内容丰富,义理深妙。古人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华严》之所以“富贵”,是因为它阐明法界(宇宙)事事物物无穷的缘起相生,且彼此圆融无碍,宛若天上繁星交相辉映,既庄严又瑰丽无限。
  独居的犀牛,孤独的行看
  在南传佛教古老的经典《经集》中,有一部《犀牛角经》。经中,佛陀勉励比丘,要“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我很喜欢这部《犀牛角经》。两千多年前的佛陀,以文学家般的口吻,用“独居的犀牛”形容在大自然漫游的孤独修行者,真是别出
  心裁!
  犀牛应该是一种懂得享受孤独的动物。据说,在全世界的犀牛种类中,除了白犀牛为群居之外,其余的四种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黑犀牛,都是单独栖息在开阔的草原、灌木林或沼泽等他。
  而在这部小小的《犀牛角经》中,佛陀以四十小段经文,告诉行者,必须像犀牛一般独自游荡。例如:
  “抛弃快乐和痛苦,也抛弃从前的喜悦和烦恼,达到无忧无乐,安宁纯洁,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坚持隐居和禅修,坚持遵行正法,洞察生存的危险,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摒弃心中五盖,清除一切污点,独立不羁,斩断爱和恨,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周游十方,毫无怨念,事事满意,克服险阻,无所畏惧,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不装饰打扮,不向往世间的娱乐与欲爱,不涉足繁华之地,言语真实,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
  犀牛是远离群体的;专致修行的行者,也必须要远离人群。为什么呢?
  因为孤独是人生的本质,也是生命的真相。对于一个以“追求人生真理,获得智慧与心灵解脱”为最高目标的修行人来说,孤独是必须的。
  当你独处时,更能专注观照身心,反省自己,心灵因而趋向平静,且能深入思考自身与外境的关系,开启更深刻明净的智慧。
  或许对于习惯群居生活的我们来说,要如犀牛这般独居是有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早已对依赖外在世界习以为常,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没有一刻不是攀缘、追逐外境,习惯于接受外境的刺激,再反应出种种贪婪、嗔怒、愚痴的言行。生命总是被重重热恼束缚着,要远离世间,远离烦恼,何其困难啊!
  不妨让我们读一读《犀牛角经》吧!经中仿佛透露了一种生命究竟自由的消息,指引了修行人应有的生命风格与心灵视野。
  我想,像犀牛一般独自漫游的行者,应不是逃避世间的人,而是愿意面对自己内心的勇者。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放下世俗琐务,到人烟罕至的僻静处专心修行,至少也应让自己的心能有独处、宁静的片刻才是。
  何时,我们才能做个如犀牛般孤独而自由的修行者呢?
  经典小档案
  《犀牛角经》:出自于(《经集》。由四十段经文所组成,经中重复出现的复句是“让他像犀牛角一样独自游荡”,陈述了修行者应像犀牛一般离群索居的种种理由,反映早期佛教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水珠不沾荷叶,修行人不执著所见、所思、所闻
  一年夏天,家围墙外的田里,邻居种满了荷花。
  每当晴朗的午后,南风吹过,荷塘里,接天的荷叶随风翻飞,亭亭红荷摇曳款摆……犹如发现了新天地般,放学后,我再也不爱出去玩耍,一骨碌地穿过前庭,爬上矮墙,看着映着蓝天白云的碧叶红花,闻着风中飘散的淡淡清香,心中快乐极了!
  不多久,天际雷声大作,急雨如鞭,我快步跑进屋内,还频频回望那浸润在满天风雨中的一塘花叶。
  这西北雨来得急,去得也快,不一会儿,风静雨停。滂沱大雨后,阳光乍现,荷叶更加翠绿了,如盖的叶上,晶莹剔透的水珠轻轻滚动,闪烁光泽,映着天光,折射出如梦似幻的色彩……
  我顽皮地晃动叶缘,让水珠来回不停地滚呀滚,有时一不小心,几颗水珠掉落荷塘,惊起了一大群游来游去的小鱼……直到暮云四合,晚晖渐黯,才在妈妈的喊叫声中进屋吃晚餐。
  长大后才知道,荷叶表面布满凹凸不平的纹理,能阻止水珠附着在其表面,所以,水珠才能在其上自由滚动。“荷叶上的水珠”却成了心中美好的一景。
  没想到,佛陀也用它来作譬喻:“犹如水珠沾不上荷叶,牟尼(即佛陀)也不沾任何的所见、所思、所闻。”当我读到《衰老经》的这段经文时,感到无比亲切。
  这或许是因为炎热的印度每到雨季,在大雨如甘露滋润大地后,处处可见清澈的水泽间,一支支破水而出的绿茎,衬托着一朵朵娇艳的莲花,给予人旺盛生命力与圣洁的想象,所以,佛陀才以“荷叶上的水珠”来说法吧。
  两干五百多年后,生长于台湾,却同样踏上追求真理之路的我,读到这譬喻,回想起童年的经验,不由得佩服佛陀的善巧了。
  可不是吗?我们常以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就是真实的,由此展开一连串的联想与推论,殊不知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有太多的限制,常受限于习惯、情绪、偏见的误导;再加上我们所面对的是无常流动的世界,并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当你以片断且固定的眼光看待事物时,往往以偏概全,与真相擦身而过。
  要如何才能如实地看、听及思考呢?必须不执著于任何一点,全面观照缘起,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水珠在荷叶,滚动不执著;智者亦如是,处处不执著。”我想,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说的正是这种无执著的“动态的智慧”吧!
  经典小档案
  《(衰老经》:出自于《经集》第六品《八颂经品》。内容从人生的老、病谈起,勉励修行者要摒弃执著,独处隐居,四处云游,保持心灵的清明与宁静。
  走入山中,学习心灵的开放与宁静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我不会知道,山,竟能给我如此大的力量与启发。
  走入山中,心,变得空旷而宁静。
  在山里,一切是如此自然!花开花谢、云飞雾散、日升月落,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轨则。而人类是如此渺小,自己犹如山径旁的一株小草、一朵野花,只是随着自然的法则生灭罢了。
  禅宗说:“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明月不因夜行人而明亮,黎明不因钟鼓催促而来临,大自然从不为谁而停止运转啊!活在俗尘的我们,总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以主观的好恶来诠释外在事物,任何外境稍不如己意,就嗔恨恼怒,或怨怼无量,好像世界必须依“我”而转动似的……
  每每置身于渺无人烟的深山,看着山壁野花怒放灿烂,林中叶片迎风舞动,树下野果静静掉落满地,悠扬鸣唱的山鸟,在眼前蓦然展翅而去……万物是如此怡然自得,依其自然的轨道生活,何曾因“我”而改变?不论“我”喜欢与否,它们依旧这般生起、消失,“我”又岂能掌控外境一分一毫呢?回想自己的种种自大、我慢,就不觉哑然失笑。
  行到无路处,我喜欢躺在寂静无人的山径,仰望天光云影,静听风声竹涛,感受万物来去生灭……霎时,仿佛那个执著的“我”,以及所执著的对象——“我所有”,都消失无踪了!天地间,只剩下无常的自然法则,而无一个常存、主宰的实体,一切都在生灭、生灭之中。当我们将眼光从自我的烦恼中。
展开
目录
在天地间,遇见佛陀
画一幅心灵的风景
离尘世——谈烦恼世间的超越
1.不着世间,像老鹰盘旋高空一般
2.独居的犀牛,孤独的行者969
3.水珠不沾荷叶,修行人不执着所见、所思、所闻
4.走入山中,学习心灵的开放与平静
5.遇见宁静的森林水池
6.那一弯新月,提醒我:看好初发心
7.莫当一只临井狂吠或追逐石块的狗
8.观照“心的天空”,让念头自然生灭
9.维持心的平衡,如屹立山谷间的一棵树
10.心如岩石,不被毁誉之风干扰
11.别让各种形式的迷雾,迷失修行的方向
12.舍断生命的苦恼重担,如蛇蜕去旧皮
13.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觉有情——谈生命实相的觉照
1.蝴蝶飞过──生命的相互连结
2.人独生独死,犹如那只死亡的燕子
3.在涌现花香的过往回忆中,了了分明
4.蕉窗听雨,看众生生灭如大雨渧泡
5.你找到吉祥草,或看见那朵落花了吗?
6.你看见佛陀跳的“蜜蜂之舞”吗?
7.心的幻影,如彩虹美丽而不真实
8.苦痛由贪爱而生,犹如露珠从叶片坠落
9.追忆蜻蜓飞舞的岁月,学习承担与放下
10.生死如溪水奔流,把握光阴,安住当下
11.追悔过去、苦上加苦,犹如蚕吐丝自缠
12.生命轮回如大雁来去,何时能停止?
13.点燃无明长夜的智慧之光,即便如暗夜荧光
14.“谁是你的孩子?”──一个马背上的公案
15.生命就像河中漂流木,充满未知的可能

到彼岸——谈清凉彼岸的抵达
1.坚持理想、随缘尽份的落叶人生
2.大雪中的心内求法
3.从林中小径踏上古仙人道
4.观想落日,绽放生命的无量光明
5.驾驶寂静马车,横越轮回沙漠
6.坚持善愿,莫让它如风中果实般坠落
7.莫如苍蝇钻故纸,且回头开发内在的智慧
8.在身、语、意业田中,谨慎播下每颗种子
9.倾听林中蝉鸣,寻觅失落的观音
10.善牧心牛,踏上归乡的道路
11.但将世事花花看,莫把心田草草耕
12.舍利弗与鸽子的故事──修行即是不恼怒众生
13.黑夜闪亮的星光,指引我从黑暗迈向光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