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徐开垒新时期文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135721
  • 作      者:
    徐开垒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徐开垒,高级编辑。1922年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1956年参加中国作协。上海市四届文联委员,作协理事。上海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1938年开始在上海《文汇报》、《译报》、《申报》、《中美日报》、《鲁迅风》、《宇宙风》、《小说月报》、《万象》、《春秋》等报刊发表作品,并有《文知集》、《史心集》在《自修》周刊连载,《写作趣味》在万象书屋出版。建国后,曾长期主编《文汇报》“笔会”副刊,有散文集《芝巷村的人们》、《崇明围垦散记》出版。1977年后经手编发了巴金、叶圣陶、艾青、柯灵、王西彦、孔罗荪、秦兆阳等作家“文革”后第一篇作品,同时发掘了一批新人新作。80年代出版专著《雕塑家传奇》、《孟小妹》、《笼里》、《圣者的脚印》、《鲜花与美酒》、《徐开垒散文选》等。1982年任文艺部副主任。1988年离休后撰写《巴金传》。1989年与巴金联合署名,在《文汇月刊》与沪港两地《文汇报》同时发表关于传记及某些文艺现象的对话《作家靠读者养活》。1994年在美客居期间,《星岛日报》美西版记者称其所著《巴金传》是“为二十世纪良心塑像”。1999年又有新著《巴金和他的同时代人》、《家在文缘村》在沪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文汇报》著名记者、编辑,徐开垒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以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敏锐的职业眼光,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各个时期的世态万象及人情冷暖。《徐开垒新时期文选》是作者近30年的文学作品集。收录的作品都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问题:在车间,在学校,在机关,在里弄,当几个三十岁左右的妇女聚集在一起,她们惯常在讲些什么呢?是谈孩子,还是在谈丈夫?更可能是讲一部新放映的影片吧,或者是在谈论着哪个市场正出售着一种颜色素淡的,但又十分引人喜爱的绒线。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碰巧在这样的几个妇女中间,听到了她们的聚谈。不是单单由于她们动听的声调,而是因为她们谈话中所充溢的感情,使我感觉到:犹如投身在一次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演奏会里,听到各种耐人寻味的、余音绕梁的琴声和笛声。当然,有的是夹杂着笑声的,是一种欢乐的谈话;有的则带点儿忧郁,叫人感到一种遗憾,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
    对于她们的谈话,如果一定得安上个题目,那么该是这十年来,或者十一二年来每个人的经历吧。显然,在场的这几个青年妇女,她们在十一二年前,都不过十八岁或者二十岁左右,这是刚刚出露头角的年龄,百合花一样的年龄。她们会有些什么经历呢?那时,她们在学校里,是交白卷英雄的追随者吗?还是默默无闻,甘做埋头窗下的书呆子?在热火朝天的红卫兵运动中,她们是主角,还是配角?在乱哄哄的武斗场面上,她们首当其冲,还是冷眼旁观?当她们被迫上马,在斗争“走资派”的大会上,她们是感情冲动,跳上台,把斗争对象按倒在地,高喊口号;还是躲在会场角落,被会场气氛弄得面红心跳,回到家里,禁不住抱头大哭?在年光把她们的青春照射得更其璀璨,按照世俗,需要找个对象的时候,她们是以嫁给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造反英雄”为荣;还是甘愿一世孤独,也不肯把自己的青春随便付之东流?
展开
目录
一九七九年
幽林里的琴声
“孤岛”文学的主要阵地

一九八○年
忆念中的欢聚
洁白晶莹

一九八一年
山城雾
“滴尽了油的板鸭”

一九八二年
搬家
坝上一家人
从林黛玉的性格描写看曹雪芹的创作方法

一九八三年
山河变色的岁月
南行纪实
绍兴城记

一九八四年
草原圣人
阿依古丽

一九八五年
前辈作家怎样在散文中写人
东坡书院漫步
在我的书橱里

一九八六年
森林与森林老人
蕴藏不露的杨绛散文
我写的书和几个责任编辑
椰乡小景

一九八七年
寄语故乡

一九八八年
记柯灵

一九八九年
作家靠读者养活
家事
思蜀情无限

一九九○年
墓前的追思
半个世纪的跋涉
庭园?景色?人物

一九九一年
老师教我写日记

一九九二年
从“呼号”到“随想”

一九九三年
宁波,我的母亲

一九九四年
朋友丁

一九九五年
探望巴金先生
逝去的岁月
旧金山第一日

一九九六年
《笔会》副刊五十年
面对自然的无奈

一九九七年
老人戒
老人新书

一九九八年
老人乐
住在文缘村里
为张瑞芳祝寿
书情与友情
半世纪跋涉的起点
《家》《春》《秋》的春秋

一九九九年
新年快乐
“钩沉”
编辑乐
五十多年如一日
旧文新读
“步行街”回想

二○○○年
春节忆旧迎新
故乡报纸,引我乡思
为柯公挥泪送行
著作与风骨共存
奇异的世界
丰子恺摆地摊

二○○一年
杂文万岁
在我起步的时候
既是受难史,又是罪行录
纪念沈尹默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二○○二年
母亲节忆母亲
在同乡会上发言
淮海路上的联想
荧荧楼养生谈
举头望明月
欢迎史学家研究“宁波帮”

二○○三年
追寻《秋》的诞生年月
回忆五十多年前的上海文协
柳条下垂
巴金《一封信》与文学冰河解冻
金婚有感
“写你自己的文章”

二○○四年
老树春深更着花——迎巴金百年大寿
感谢上海作协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为晚报写稿
历劫换来风日丽——怀念辛笛
故乡泥土

二○○五年
永久的友谊
纪念塔前
聆教五十年
和谐相聚
难能可贵

二○○六年
《笔会》创刊六十年
巴金逝世一周年
事业永远

二○○七年
团聚乐

二○○八年
书海欢聚
“一二?八”前后的何炳松

二○○九年
阿满的影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