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辑 岛国风情<br>京都印象<br>京都的赏心佳处<br>哲学小道<br>京都三大祭<br>祗园的歌舞伎<br>四国之行<br>美丽的箱根<br>高野山<br>最难忘的旅行<br>第二辑 人文之国<br>京都大学<br>兴膳先生<br>川合先生<br>平田先生<br>音乐发烧友丸山先生<br>中唐文学会印象<br>日藏汉籍一瞥<br>日本教育一瞥<br>师道尊严<br>非常勤讲师<br>保育园面面观<br>学术也有“海外兵团”<br>东渡留学的斟酌<br>第三辑 大和民族速写<br>樱花和枫叶<br>关东和关西<br>知耻之民<br>日本人的两面<br>钟情于自杀的民族<br>日本人是工作狂吗<br>中国人和日本人<br>日本的男人和女人(一)<br>日本的男人和女人(二)<br>相扑的魅力<br>第四辑 生活的美学<br>生活的艺术化<br>日本三宝<br>博物馆和美术馆<br>天使的声音<br>聆听皮尔斯和杜梅<br>日本料理的神韵<br>吃刺身的讲究<br>发烧友的音响是怎样配成的<br>淘CD的天堂<br>第五辑 浮世百态<br>日本目睹之怪现状<br>日语的不幸或无奈<br>“扒金库”<br>无微不至的爱心<br>购物的快乐<br>日本的食品<br>日本人的生意经(一)<br>……<br>平常心看日本(跋)内容摘要
从深入了解出发的研究必将是切实、深入的。研究的终极境界是文化的相互丰富、融合,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尚行走在中途,研究的明确目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众所周知,日本从古代开始就花大气力学习中国文化,从书本学习,派留学生现地学习。藤原佐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存录的汉籍就有1568部,17209卷之多,那还是公元9世纪。之后一千多年过去了,日本人一直关注中国,日积月累,日本的汉学成了全世界中国研究的重镇。一架架有关中国的研究图书,从政治制度到文化习俗到语言文学到物产甚至到游戏,为日本人了解中国铺就了条条路径。《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当一段时间,这个岛国,居然在和中国的交锋中占尽先机,这和日本人迅速而虚心地向西方学习有关,更和对中国的充分了解、研究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