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慢镜头下的春天:笔会文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15671
  • 作      者:
    文汇报“笔会”编辑部编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慢镜头下的春天》年选,人生与心灵的编年史。一个从来没有经历灾难的人,不会知道春天可贵。一个只知道灾难的人,也无法感觉春色之美。很多人已经把春天忘记了。也有人把它想得很简单,仿佛说来就来,于是,我们的作者走过去,附在耳边悄声说:“小伙子,告诉你一个秘密,春天是一点、一点、一点地来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奥林匹克之魂<br>    重逢文国刚<br>    奥运会期间,我接到一个电话,竟然是文国刚打来的,我感到很突然。我和他已经16年没有见了。彼此萍踪不定,地址和电话都早已变了,他居然找到了我。我问他现在在哪儿,怎么这么多年音讯渺无?他告诉我他2001年退休就去了美国,在哈佛大学的击剑俱乐部当教练,他教的一个学生参加了美国队,刚拿了女子花剑团体亚军。他是专程回国看奥运会的。<br>    他又告诉我,昨天和体育界的老朋友一起吃饭,原国家体委击剑处的老处长,他的老领导,新中国击剑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林厚儒对他说:有人替你鸣不平呢。然后送给他一张报纸,上面有我写的一篇文章《有的人不应该忘记》。我写了栾菊杰50岁参加奥运会,最后打出“祖国好”的横幅,然后,是几乎国内所有报纸对其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几家电视台对她的专访节目。当然,这非常好,表达了她对祖国和体育的感情,和体育迷们怀旧的情感。只是有些稍稍的不满足,在如此多的报道中,没有一处提她的教练一个字。她的教练就是文国刚。是文国刚改变了栾菊杰的握剑方法,解决了她重心不稳、剑锋下塌和爆发力不足、方向不准的致命弱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文国刚,就没有栾菊杰的声名鹊起。而悲惨的是那时仅仅因为家庭出身问题,文国刚在击剑队里还只是一个没有户口的临时工。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写过报告文学《剑之歌》,并出过一本书《天下第一剑》,对此情况很熟悉。不知道是栾菊杰没有说,还是年轻的记者对文国刚很陌生了。<br>    文国刚看完这篇文章,千方百计地找到了我。那年采访他的时候,我在他的一个笔记本上看到他写的这样一句话:心近路就不会远。他是一个重情重义念旧的人,电话里,他的话让我感动。<br>    奥运会结束之后,在他回美国之前,我找到了他,他的家门虚掩着,专门等我,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心里一动。他非要请我吃饭,他说你看我们认识这么多年,我还没有请你吃过饭呢。如果你到波士顿,我请你吃那里的龙虾和蓝蟹。<br>    饭间,他的妻子小计也在座,我和她也非常熟悉,这位武术高手,国际裁判,被邀请去了美国担任武术比赛的裁判长。于是,有了他们人生路上的又一次旅程。那是2001年,文国刚退休之后,他们来到美国,竟然开始了独闯天下的新旅程。那时,他已经61岁,不是年轻的小伙子了,而且在国内他早已经功成名就,培养过如栾菊杰的奥运会冠军、王会凤奥运会亚军、王海滨、董兆致等人亚运会冠军,老本吃都吃不完,完全可以颐养天年,或当当指手画脚的老太爷,却偏偏还要仗剑长行,远渡重洋,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重新开始新生活,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br>    不过,这就是文国刚的性格,他对我说:你还不了解我,都是这样漂荡惯了,那年大学快毕业了,我不是说走就走,从长沙跑到了南京?我知道,他指的是1959年,那时他还是湖南体育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再有一年,毕业文凭就拿到手了。这时,我国第一支击剑队在南京成立了。文国刚和几个年富力强、血气方刚的伙伴,毅然决然放弃了大学文凭,告别了美丽的校园和依依挽留他的老师,提着一个简单的行李包,来到了南京,创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支击剑队。<br>    范蠡乘舟,退隐江湖,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自然是一种人生的也是体育的态度;廉颇不老,执著疆场,花好月圆之后,激流勇进,同样也是一种人生和体育的态度,而且是更为值得尊敬的境界。因为长闲有酒,一溪风月共清明,固然是一种不错的诱惑;老去情怀,犹作天涯万里梦,却是更执意的追求。<br>    他就这样去了美国,就像当年一个大学生一样,拼打生活,吃住行,包括语言,一切靠自己努力,动荡如同大海波浪中颠簸的一条船。但他喜欢过这样生活,他喜欢让自己的这条小船上扯满风帆,扑满风雨,兜满阳光,而不喜欢把这条小船做成精致的标本,摆放进客厅的橱柜,只作为过去时态的回忆。他愿意过这种现在进行时的富于挑战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经年体育生涯给予他的馈赠吧,这也就是体育的精神对于人的性格的陶冶吧。他在选择挑战自我的时候,也在选择了挑战命运。<br>    他和小计一起,在美国白手起家,转战几个州,开办击剑俱乐部,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你耕田来我挑水。这一对患难夫妻,又找到年轻时的那种感觉,时光倒流,往日重现。富于挑战意味的日子,艰苦,却也有难得的乐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就是奥运会冠军的教练,当地的报纸也来专门采访,他的声名日隆。他再一次感受到一株树慢慢地长大,然后开满缤纷的花朵的那种感觉,那是一种青春的感觉。他很快便被哈佛大学的俱乐部看中。于是,他又像一条充满生机的小河,在流过了浅滩和险滩之后,流过了冰封和枯水季节之后,渐渐有了生机和力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br>    他带领的哈佛大学男女花剑队年年获得常春藤大学比赛和全国比赛的冠军。他很有些骄傲地拿出那些获奖的照片给我看,然后对我说:在哈佛,谁拿到了冠军,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照片都挂在体育馆的墙上,快一百年了,墙上挂满了照片。我对他说:等我去哈佛,你要带我看看你的照片。他笑着说:好呀,那也是咱们中国人的照片。说着,他从手指上取下一枚镶钻的金戒指给我看:每获得一次冠军,发一枚这样的戒指。然后,他把这几年获得的戒指都拿了出来。小计也把自己手指上的戒指摘下来给我看,虽然冠军没有任何奖金,但教练员的妻子也发给这样的一枚冠军戒指。<br>    名誉比金钱重要,经历比头衔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扑满风雨的小船比精致的标本重要。文国刚和他的妻子都是这样的人。<br>    哈佛大学给文国刚的工作签证到2013年。他说:我肯定干不到那一年,那一年,我都74岁了。我顶多再干三年。但我有些怀疑,他刹得住吗?车子已经在高速路上飞驰了,他告诉我连小计的车都开80迈,相当一百多公里呢。难得他们找回了青春的感觉和速度。<br>    辉煌与辉煌以后<br>    王蒙<br>    已经可以断言,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北京奥运会确实是中国的奥运会!<br>    我们的鸟巢、水立方受到称赞,北京的蓝天白云得到了好评,绿色、人文、科技奥运的允诺得到了实现,张艺谋导的开幕式震撼了世界,运动员与观众的热情礼貌文明胸怀,大致符合期待,有很大进展。果然,北京是国际的大都市,中国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我们的崭新的面貌展现出来了。<br>    我们的金牌拿得不少,一两个超级体育强国漏了空子的项目,我们全有准备,有力争、有超过预期的斩获。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奏响,举国欢腾,民气大振!我爱你,中国!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中国再不是一个积贫积弱、内乱频仍、面临“开除球籍” (语出毛泽东主席)危险的国家<br>    了。我们的文化焦虑与文化紧张正为文化弘扬与文化和谐的追求与信心所替代!<br>    2008年同时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三十周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北京奥运会的凯歌正是改革开放的交响乐的一个精彩的乐段!<br>    我们的改革开放同样是凯歌声声,欢呼一片。我们一定要沿着改革开放的路子走下去!<br>    同时我们对于今后充满期待:<br>    金牌好,以树作比喻,金牌是花朵,是绽放,是一片辉煌,但金牌并不是根基,也不是躯干。经济才是根基,国防与社会机制才是躯干,文化才是良种与长势。我希望在庆功之后将我们的工作往根基上做。往普及里做,往实里做。得金牌的项目能不能在群众中发芽生根,能不能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体质?离真正的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更不要说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与文化上的富强、民主与文明国家了,究竟还有多少差距?有待于作怎么样的进一步努力?这是值得我们在欢呼声中深思的。<br>    我们还有没有弱项?还有没有忧患?例如男子足球,这是极受注目与欢迎的项目,我们十几年来没有少在男足上面使劲,可以说吃奶的力气也使出来了。但是收效甚微。于是网上一片骂声。批评是可以的,辱骂则不可取,它反映了我们的急于求成,不理性也不成熟。包括男足运动员的某些不雅表现,也是这种急躁、情绪化、压力与缺少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的表现。建国近六十年了,我们吃够了急性病、非理性的亏。从男足的失利上我们应该得到不少的教益,男足也好,男排也好,田径、游泳也好,要打基础,要循序渐进,要舍得花费几代人的时间去抓基本功。<br>    还有更深层的忧患,例如由于负担过重,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由于过食而产生的低龄肥胖的危险。
展开
目录
    奥林匹克之魂<br>    重逢文国刚<br>    辉煌与辉煌以后<br>    竞反的艺术性与艺术的竞争性<br>    谢谢你让我帮助你<br>    <br>    永恒的瞬间<br>    生死之间<br>    从绝境中突围<br>    救灾只是一个开始<br>    废墟里钻出的绿枝<br>    <br>    会思想的芦苇<br>    好话不能讲过头<br>    “负且乘,致寇至”<br>    什么也不用说<br>    让“幸福”及时<br>    嫉妒心<br>    从动物性到人性<br>    主持,不能成为一门专业<br>    国籍与族裔<br>    高架生存<br>    前进到……自行车时代?<br>    莫惊慌,一九二九不再<br>    不想返回,不许返回<br>    <br>    人间烟火<br>    妹妹的恋爱<br>    慢镜头下的春天<br>    突然<br>    病妻<br>    此情已成追忆<br>    母亲的白条<br>    一次越洋电话<br>    我的咖啡缘<br>    银杏树记住我们<br>    家有一年级生<br>    童年时代的故乡<br>    西栅的梆声<br>    <br>    说文谈艺<br>    老残:第一个现代知识者<br>    我遇到了林散之<br>    关于“死蛇挂树” <br>    打工女的诗<br>    老歌的歌词<br>    古诗优于唐诗<br>    月光记<br>    谈“袅晴丝” <br>    戏曲二题<br>    唐明皇与杨贵妃<br>    《梅兰芳》者,梅兰芳乎?<br>    怀念摇滚<br>    <br>    人与史<br>    一个家庭与故宫的命运<br>    张天翼与契萌的一段情缘<br>    和凌叔华先生一家的交往<br>    志摩小曼纪念册今安在<br>    想起重庆的茶馆<br>    北半截胡同四十一号<br>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br>    吴元坎上当记<br>    邵力子先生二三事<br>    我的阿姨们<br>    <br>    读书及其他<br>    这才像读书人的样子<br>    丘吉尔的鼾声<br>    “撤园荽” <br>    驳杂之文,<br>    爱伦堡与纪德所见略同<br>    哲学与阿Q<br>    <br>    伤逝<br>    闪回<br>    远逝的风铃<br>    精诚所至的思想者<br>    我心中的贾植芳先生<br>    天堂一定会有电影<br>    <br>    域外风<br>    日本的“间文化” <br>    乡下阿姨斯黛拉<br>    “魏玛实验”和“丝路计划” <br>    精细化生活<br>    麦克·格林伯格(丁骏译)在曼哈顿听虫观鸟<br>    <br>    文汇七十年<br>    牛奶箱与梧桐树<br>    从风雨中过来<br>    总要想起圆明园路<br>    一生的情缘<br>    生命在,情缘长在<br>    文汇报给我的三次感动<br>    是谁让我重归母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