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黎然终于可以把两岁半的方工接到沈阳,把他送进了沈阳志愿军幼儿园。
如果说第一次别离,方工尚在襁褓之中,什么都无所知觉的话;第二次的离别,离开奶母,他在情绪上就有了很大的波澜。黎然发现这个孩子不爱说话,在幼儿园里也闷着。他不叫妈妈,夜里醒来,哭着说想他娘。平时有人逗他,问:“你们家都有些什么人啊?”他就用河北方言说,“俺爹,俺娘,大梅,二红。”大梅、二红是奶母家的孩子。黎然就耐心地等待着准备用时间来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情。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家人仍是聚少离多。战争虽然已经停止,但军队暂时还没有撤回国内。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幼儿园放假,别的孩子都接走了,方工就由老师看着。于是老师跟方震说:“你们想办法把孩子接走吧。要不然,他都不认识你们了。”1954年的冬天,方震把儿子接到了朝鲜,父子一起住了20天。
方震有一张保存至今的相片,就记录了那次的团聚。穿着军装的父亲,紧紧抱着儿子,儿子的小脸贴着父亲的脸,喜悦亲切洋溢其间。年纪小小的方工,有着三次入朝的经历,这是其中的一次。
1955年冬天,黎然带着方工又到过一次朝鲜,并于次年转业;1957年到朝鲜探亲,也是带着孩子去的。同年的6月,方震也调回北京。这时,这个三口之家才在北京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而方工也结束了他动荡的童年生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