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我们的新中国记忆》收录于此的20篇报道,原刊于《北京日报》“纪事”版面,是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奉献的特别制作。
在“易碎”平台上创制较为耐久的产品,是近年来我们的一种努力。2007年推出“纪事”,为其中重要一步。这样做的动机,并非单纯出于应对传媒变局的自身需要,更多地还是源自报纸、报人作为时代守望者、历史记录者的职业使命感。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昨天的历史反过来又构成今天的新闻。从这意义上,媒体拥有天然便利,来提供一种将新闻与历史对勘的机制。当信息纷纭,新闻里呈现的世界因瞬息百变而使人感到迷乱困扰,此时,历史给出的坐标系可以帮助人们沉静下来,界定方位,检视自己由何处出发、已走出多远,并再次确认行进的方向。尤其是处发展变革之世,面对希望与矛盾共生的局面,回望一路艰辛、一路辉煌,有助于人们从中汲取继续披荆斩棘的信心和力量。
归根结底,鉴往是为知今,回顾意在前瞻。
60年壮阔跌宕的历程,当然不可能以区区20篇文章涵盖。我们选取了我们认为重要、同时适于报纸表现的若干节点事件,尽力从截面上还原历史,试图以小见大地反映60年是如何改变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古老国家。媒体视角,不同于史家治史或亲历者口述,但自有独到价值。至少每篇文章的作者都为采访、寻找资料和写作付出巨大心血,体现了对历史的一份恭谨的诚意。
展开
——《奔向光明》
散会后,别人都走了,梅贻琦把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留下,对他说:“我是属牛的,有一点牛性,就是不能改。以后我们就各奔前程了。”冯友兰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了。
——《清华拂晓》
11月12日晚,陈云草拟了一份电报,并连夜上报中央。周恩来看后,当即在电文上做了一个突破常规的批示:“如主席未睡,请即送阅。如睡,望先发,发后送阅。”电报上,有12道密令。
——《经济第1役》
一双眼珠完全脱落,布德血流满面。叛乱分子仍不肯罢休,又用烧得滚烫的酥油浇进他的眼眶,布德痛得满地打滚,“明天剁你一个手指,后天再剁一个,十天剁你十个手指,叫你慢慢死……”
——《农奴翻身》
一天溥仪刚从公共汽车上下来,站台上忽然跪倒一片,还口称“皇上”!溥仪向同事们讲了这件事,非常生气地说。“解放都这么多年了,还来这一套!”
——《溥仪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