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霸王诞生
下剋上的乱世
在叙述织田信长的功业以前,咱们先得来谈谈日本当时的大环境。名义上的统治者天皇及贵族们所组建的朝廷,早就已经被完全架空了,从十二世纪中期开始,权力落到了武士集团手中。武士集团也有个名义上的共主,那就是幕府将军。这里所说的将军,是指由天皇授任的、可以世袭的“征夷大将军”,将军所开设的管理机构就称为“幕府”——幕府这个词汇,原本出自中国,被日本人照抄了过去。
日本一共经历过三个幕府时代,即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三个幕府的名称,都是由其统治机构所在地来命名的。战国时代开始于第二个幕府——室町幕府——的中后期,最后终结于江户幕府的建立。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就是由织田信长的忠实盟友德川家康所开创的。
作为乱世的战国时代,当时日本各地表现为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通常在描述战国时代的时候,日本人喜欢用“下剋上”这个词汇,也就是说,统治秩序完全颠倒了,在下位者起而打倒在上位者,使得天下乱成一锅粥。
首先,天皇和朝廷早就变成了傀儡,继而连室町幕府将军也无法再号令天下了。室町时代,幕府在各国都派驻守护,相当于我国秦汉的郡太守,或者唐宋的州刺史,但有一点不同,就是这些守护往往是可以世袭的,并且很多大家族控制了数国甚至数十国的守护职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会逐渐割据一方,不把中央的幕府放在眼里。
日本古代的田主因为要在地契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所以被称为“名主”,拥有土地面积较广的大地主因此称为“大名”,乃是“大名主”的缩写。各国守护割据一方,他们当然都是大地主,就此被称为“守护大名”。不过守护大名的权力并不稳固,在他们的领地内大小庄园林立,这些庄园的所有权往往属于贵族、寺院或者不属大名管辖的其他武士,基本不向守护大名上缴赋税,或只上缴部分赋税。进入战国时代以后,守护大名们逐步摧毁了领内的庄园势力,把所有权力都收归己身,形成了“领国一元化”,因此守护大名就逐渐转化为实力更强大的战国大名。
然而从守护大名转化而成的战国大名,只占战国时代各地称霸势力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守护大名则在战乱中被打倒了,被消灭了,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很多守护大名为了参与幕府的统治,本身并不在自己的领地上居住,而住在京都附近,具体领地上的事务,则交给自己的“被官” (属官)或者被称为“国人”的地方豪族来处理,这些家伙正式的头衔是“守护代”,也即代理守护。很多守护代因此势力膨胀起来,逐渐从守护大名手中篡取了统治实权,也成长为战国大名。
战国时代,就是一个满地都是各种出身的战国大名——小的不过占有几个村子,大的占有一国甚至数国——互相攻伐不休的混乱时代。在这样的乱世,百姓们和部分国人实在活不下去了,于是揭竿而起,到处都闹起了“一揆”。所谓一揆,原本是指为了某个目标而同心协力与领主做抗争的团体,后来变成了暴动的同义语。
朝廷变傀儡,幕府被架空,守护很多被守护代打倒,守护代也有可能被国人们推翻,满地都是一揆——这,就是日本战国时代“下剋上”的基本面貌。
织田氏的崛起
为了表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织田信长后来自称出于平氏或藤原氏,但现在普遍认为,织田氏先祖本为越前国(今福井县东部)丹生郡织田庄织田剑神社的神官,约在室町中期成为越前守护斯波氏的被官。应永七年(1400年),越前守护斯波义教兼领尾张一国,遂提拔织田信广就任尾张守护代。
织田家族就这样来到了尾张国。
尾张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以京都为中心,附近地区分为五个国,是为“五畿”,五畿往东分为三个道,即北面的北陆道,中部的中山道和南方的东海道,其中交通最为便利的就是东海道,尾张国正处于东海道的枢纽位置上。
尾张国往北是美浓国,美浓南部和大半个尾张,都属于著名的粮食产地“浓尾平原”,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而且靠着大海,有海盐鱼虾之利,是个非常富庶的地区。尾张国内的庄园经济早就基本被打破了,小农经营非常普遍,这就给其国的统治者尽快完成领国一元化进程打下了扎实的社会基础。
织田信长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崛起,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他确实拥有一个他人所不具备的近乎完美的根据地。
拉回来说说尾张织田氏的始祖织田信广,当时很多贵族和武士在年老后都皈依佛门,称为“出家人道”,信广也不例外,因此也称“入道常松”。不过这种人道,并不是真的出家去当和尚,他们虽然剃个光头,披袭袈裟,口念经文,却一般都在家修行,仍然掌握着俗世的权力。
织田人道常松是斯波义教的被官,因为义教是幕府重臣,不能离开京都,所以就派常松担任尾张国守护代。然而看起来常松此人是很受宠信的,斯波义教三天两头把他召到京都去商量事情,后来常松干脆也待在京都不回尾张了,把尾张国内的事务又转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入道常竹。织田家族此后就分裂为二,即常松的后裔和常竹的后裔,各统辖半个尾张国。
尾张国分为八个郡,进入战国时代以后,南部的下四郡(海东、海西、爱智、智多)由常松系的织田大和守家奉着守护斯波氏统治,主城定在清洲(又名清须),北部的上四郡(丹羽、叶栗、中岛、春日井)则由常竹系的织田伊势守家统治,主城定在岩仓。
顺便提一下这所谓“大和守”、 “伊势守”的问题。大和和伊势都是日本的古国名,不过它们后面跟的这个“守”字,却并不是守护,而是指的朝廷官职中的国司又称国守。朝廷既然已经没权了,那么国司也就只是一个空头衔,武士们往往用各种方法请得朝廷的官职来摆威风,却没有实际权力“大和守”和“伊势守”,也根本就管不到大和与伊势的事情,并且同样的空头衔可能同时有好几个武士拥有。
咱们言归织田家,织田信长的父亲名叫织田信秀,出自常竹系,也就是上四郡守护代家族中的一员。信秀以前的织田氏谱系历代就有多种版本,也有很多离奇和矛盾的地方,咱们按照比较传统的一种说法来介绍:常竹的孙,子是织田敏定,敏定有三个儿子,分别为敏信、信定和信安。敏信和信安两人都先后做过上四郡守护代家族的家督(大家长),信定则被封在丹羽郡的犬山一地。
尾张国内各家豪强的势力犬牙交错,不知道怎么地,织田信定得到了海西郡的一块土地,他就在那里建了一座城砦,起名为“胜幡城”。日本战国时代的所谓的“城”,其实大多都是城堡,一般依山而建,用竹木做栅栏,外挖壕沟,里面竖立着很多箭橹(箭楼),军事意义要远远大于政治、经济意义。而就是这个小小的胜幡城,后来成为他儿子织田信秀发家的资本。
尾张之虎
胜幡城位于尾张国的西南部,附近地区称为“津岛”。多条河流经过津岛地区向南注入伊势湾,水运非常发达。织田信秀就是通过发展商业,征收商业税而发家致富的。在那个年代,有钱就能招兵买粮,有钱也就有了势力。
据说信秀曾在天文二十年(1542年),为了帮助修缮已经荒废了的皇宫,一次捐出四千贯钱。这是个天文数字,当时很多大诸侯都向皇室进献财物,以谋求官职或者提升自己的声望,却从没有人拿出过那么多钱来,可见信秀有多富裕了。
不过织田信秀非常奇怪地并没有服从于自己出身的上四郡守护代家,相反,他跑去远亲下四郡守护代家中出仕,成为清洲城主织田大和守广信麾下三奉行之一。所谓“奉行”,就是指事务官,广信家中三奉行都是同族的亲戚,除织田信秀外,还有一个是织田因幡守,一个是织田藤左卫门。
日本人的名字,一般分为小名、大名和通称,小名也称幼名,通称则是指成年后取的中间名,如果有官位的话,就以官位作为通称。所以“因幡守”云云,是以官位当做通称,“藤左卫门”云云,则是中间名,这两个人的大名都已经不传于世,无法考证了。而织田信秀因为得过“弹正忠”的官职,所以通称为织田弹正忠,或者简称弹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