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对联评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56509
  • 作      者:
    叶幼明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叶幼明,男,湖南湘乡人,1935年出生,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河南洛阳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骈文学会副主席,《历代辞赋总汇》副主编,代理主编,香港辞赋研究院院士。多年从事辞赋及骈文的研究及教学工作,曾发表《赋论发微》等学术论文60余篇,编著《杨子云集译著》等10余部,点校《楚辞通释》、《赋话丛编》等3部,《辞赋通论》等专著4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对联评谭》对对联的特点、产生、书写、张贴与欣赏及其发展历史等问题作了全面的阐释。是初学对联者的启蒙教科书,也是一部对联研究者的参考资料。作者针对同类出版物中未涉及或叙述不清的问题,大胆地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是其多年研究对联的成果和心血结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什么叫对联<br>  第一节 对联的含义<br>   对联,又叫联语,又叫对子。因为用途和悬挂处所的不同,还有其他的名称。如挂在楹柱上的叫楹联,用于哀悼死者的叫挽联或輓联,专门用于庆贺新春的叫春联,如此等等,总的则叫对联。它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异彩纷呈的文艺百花园中别具风姿的一枝奇葩,是流传至今而兴盛不衰的一种最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是一种高度集中、高度凝炼并具有较高艺术性的生动活泼的应用文。一副好的对联,常以优美的语言,严谨的格律,深刻的内容,隽永的韵味,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宣读和展示了四副以“和睦和顺和美和谐”为主题的春联,并举办征联活动,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可见这种文体在今天其流传之广泛和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程度之深远。<br>    那么,什么叫对联呢?顾名思义,对联是由两段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关联的文字组成的一种文学式样。我们先看清人罗典题写在湖南长沙市岳麓山畔爱晚亭的楹柱上的一副对联:<br>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br>  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br>    从这一联里,我们可以看到,对联有如下要求:第一,它必须由两段文字组成互相对立的两边,第一段文字称为上联,也叫出边;第二段文字称为下联,也叫对边。这两段文字可长可短,短的每段仅四个字,全联总共八个字;长的每段可达数百字,全联总共有一千多字。但不论长短,必须是由两段互相对称的文字组成。第二,两段文字必须字数相等,每段不能多一个字,也不能少一个字。第三,两段文字的句数和每一句的字数也必须相等,如上引的罗典的对联就是每段两句,一句是五言,一句是七言组成的。第四,对联没有规定的固定句式,但上下联相对应的句子,节奏点必须互相一致,如上引对联上联第一句是五言,节奏点是二二一,那下联第一句也应是五言,节奏点也应是二二一。如此类推,这样才彼此契合。否则就叫失对,而不像对联。<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什么叫对联<br>第一节 对联的含义<br>第二节 对联与对偶(上)<br>第三节 对联与对偶(下)<br><br>第二章 对联的产生<br>第一节 对联产生的主观条件——中国人的审美心理<br>第二节 对联产生的客观条件——汉语言文字的特点<br>第三节 对联产生的文化因素<br>一、对偶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br>二、对联与辞赋<br>三、对联与骈文<br>四、对联与诗<br>第四节 对联产生的文化渊源之一——桃符<br>第五节 对联产生的文化渊源之二——典故的丰富<br><br>第三章 对联的分类<br>第一节 前人的分类<br>第二节 按对联的内容来分类<br>第三节 按使用的范围或处所划分<br><br>第四章 对联的写作、书写与张贴<br>第一节 对联的写作<br>一、对联写作前的准备<br>二、对联写作的注意事项<br>三、对联的构思<br>四、对联的立意<br>五、对联的遣词造句<br>第二节 对联的书写<br>第三节 对联的张挂<br><br>第五章 对联的艺术特质与艺术鉴赏<br>第一节 对联的艺术特质<br>第二节 对联的艺术鉴赏<br><br>第六章 对联的产生与发展<br>第一节 先秦至汉代——对联的胚胎期<br>第二节 三国至唐代——对联的孕育期<br>第三节 五代十国至元代——对联的形成期<br>第四节 明代——对联的发展期<br>第五节 清代——对联的繁荣期<br>第六节 民国——对联的鼎盛期<br>第七节 当代——对联的高峰期<br>第八节 对联在海外的传播<br><br>第七章 对联词语释例<br>附录宁乡追悼黄兴、蔡锷两先生挽联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