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0917
  • 作      者:
    杨春时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绪论<br>    一、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br>    (一)现代性的构成<br>    (二)中国现代性的特性<br>    二、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br>    (一)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br>    (二)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矛盾<br>    三、现代性与文学思潮<br>    (一)创作方法还是文学思潮 <br>    (二)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时间性<br>    (三)现代性是文学思潮发生的原因<br>    (四)现代性是文学思潮变迁的动力<br>    <br>    第一章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br>    一、中国文学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未完成性<br>    (一)关于近、现代文学分期的考察<br>    (二)文学现代性与现代文学<br>    (三)未完成的文学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br>    二、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史<br>    (一)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br>    (二)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br>    (三)非主流的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兴起<br>    (四)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复兴<br>    (五)后新时期的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复兴<br>    三、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br>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外发性<br>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继发性<br>    (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非有序性<br>    (四)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非主流化<br>    <br>    第二章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br>    一、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文学的回应<br>    二、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br>    三、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br>    四、审美主义与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发生<br>    五、结语<br>    <br>    第三章 现代性与启蒙主义文学思潮<br>    一、启蒙主义是独立的文学思潮<br>    (一)欧洲18世纪文学思潮是启蒙主义<br>    (二)启蒙主义是争取现代性的文学思潮<br>    (三)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独立性<br>    二、现代性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br>    (一)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br>    (二)五四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缺席<br>    (三)五四启蒙主义的中国特性<br>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经验<br>    (一)五四科学主义与进化论的文学观<br>    (二)五四人道主义与人的文学<br>    (三)五四平民主义与平民文学<br>    (四)五四启蒙主义与反古典理性传统 <br>    (五)五四文学启蒙与文学独立<br>    (六)五四世界主义与世界文学<br>    (七)五四文学革命的总结<br>    四、现代性与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思潮<br>    (一)新时期启蒙主义发生的历史条件<br>    (二)新时期文学主潮的启蒙主义性质<br>    (三)新时期启蒙主义对革命古典主义的反拨<br>    (四)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历史经验<br>    (五)新时期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意义<br>    五、狂人与费厄泼赖——五四启蒙主义的人格建构<br>    (一)启蒙主义与现代人格<br>    (二)激进派的启蒙主义与“狂人”人格<br>    (三)自由派的启蒙主义与费厄泼赖人格<br>    (四)结语<br>    六、个案研究:语言与人的命运——《马桥词典》释读<br>    <br>    第四章 现代性与中国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br>    一、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革命古典主义<br>    (一)现代民族国家与新古典主义<br>    (二)法国和苏联的革命古典主义<br>    (三)中国革命古典主义<br>    二、苏联文学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思想<br>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苏联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br>    (二)苏联文学理论的中国化<br>    (三)中国革命文艺思想与苏联文学理论由合作到分裂、对抗<br>    三、个案研究:样板戏——革命古典主义的经典<br>    (一)样板戏与革命古典主义 <br>    (二)样板戏的特性<br>    (三)样板戏的历史意义<br>    <br>    第五章 现代性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br>    一、中国的诗性浪漫主义<br>    (一)对现代性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逃避<br>    (二)两次中断的历史进程<br>    (三)中国浪漫主义的诗性特征<br>    二、个案研究:沈从文的东方诗性浪漫主义<br>    (一)浪漫主义的界定<br>    (二)沈从文浪漫主义的认定<br>    (三)沈从文浪漫主义的东方诗性特征<br>    <br>    第六章 现代性与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br>    一、中国现实主义的多元特质<br>    (一)中国现实主义的基本状况<br>    (二)中国现实主义与启蒙主义的粘连<br>    (三)中国现实主义与革命古典主义的杂糅<br>    (四)中国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联结<br>    二、个案研究:老舍创作的多向性——现实主义、启蒙主义与革命古典主义<br>    (一)老舍创作多向性的历史条件和思想基础<br>    (二)老舍创作的启蒙主义方向<br>    (三)老舍创作的现实主义方向<br>    (四)老舍创作的革命古典主义方向<br>    <br>    第七章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br>    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非典型性<br>    (一)中国的后发现代性与继发性现代主义<br>    (二)中国现代主义的非典型性之一——幼弱性<br>    (三)中国现代主义的非典型性之二——含混性<br>    (四)中国现代主义的非典型性之三——变异性<br>    二、个案研究:战争风暴中灵魂的呼号——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倾向<br>    (一)生命与死亡——对战争的否定<br>    (二)自我与虚无——对大写的我的否定<br>    (三)世界与荒诞——对现实的否定<br>    (四)信仰与怀疑——对终极意义的追求<br>    <br>    第八章 现代性与通俗文学思潮<br>    一、现代性与通俗文学的发生<br>    (一)现代性与通俗文学<br>    (二)中国通俗文学发生的历史条件<br>    (三)清末民初通俗文学概况<br>    (四)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主要特点<br>    (五)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理论阐释<br>    (六)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商业化运作<br>    二、中国感性现代性的缺失与通俗文学合法性的不足<br>    (一)现代性与通俗文学<br>    (二)中国感性现代性的缺失与中国通俗文学的先天不足<br>    (三)启蒙理性对通俗文学的挤压<br>    (四)政治理性对通俗文学的禁压<br>    (五)平民文学、大众文学对通俗文学概念的置换<br>    三、新时期通俗文学的兴起<br>    (一)新时期通俗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港台通俗文学的引进<br>    (二)大陆通俗文学的跟进与繁荣<br>    (三)通俗文学兴起的历史意义<br>    四、个案研究:侠的现代阐释——金庸武侠小说释读<br>    <br>    第九章 对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反思<br>    一、反思现代性的缺失与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乏力<br>    (一)中国反思现代性的缺失<br>    (二)理性主义的强化与浪漫主义的弱化<br>    (三)理想主义的膨胀与现实主义的萎缩<br>    (四)超越性的缺失与现代主义的困顿<br>    二、中国古典理性传统与现代文学思潮<br>    (一)中国古典理性文学传统<br>    (二)启蒙理性文学传统与革命理性文学传统<br>    (三)中国当代文学对古典理性文学传统的反叛<br>    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在中国的误读与误判<br>    (一)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误读<br>    (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误判<br>    <br>    综论<br>    一、中国现代文学贵族精神的缺失与平民主义的偏向<br>    (一)文学的贵族精神与平民精神<br>    (二)中国启蒙文学的平民主义偏向 <br>    (三)中国革命文学的民粹主义倾向<br>    (四)当代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极度膨胀<br>    (五)贵族精神缺失和极端平民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br>    二、个案研究:胡适的平民精神与鲁迅的贵族精神<br>    (一)启蒙主义的平民精神与贵族精神<br>    (二)胡适的平民精神<br>    (三)鲁迅的贵族精神<br>    (四)结语<br>    三、中国现代文学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双重变奏<br>    (一)现代性的双生子——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br>    (二)中国文学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冲突<br>    (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主义<br>    (四)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主义<br>    (五)全球化与文学民族特性的危机<br>    四、个案研究:鲁迅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br>    (一)早期鲁迅的民族主义<br>    (二)五四时期鲁迅的世界主义<br>    (三)左翼时期鲁迅民族主义的复归<br>    <br>    附论:现代性与中国文化思潮<br>    一、中国自由主义之命运<br>    二、中国保守主义的兴衰<br>    三、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br>    四、从科学主义到意识形态主义<br>    五、从平民主义到民粹主义<br>    六、从道德理想主义到政治理想主义<br>    (一)现代性与政治理想主义<br>    (二)道德理想主义的瓦解<br>    (三)走向政治理想主义<br>    (四)走向政治现实主义<br>    七、贵族精神与现代性批判<br>    (一)现代性是一种平民精神<br>    (二)贵族精神是现代性批判的思想资源<br>    (三)中国文化的平民主义性质与现代性的片面性<br>    后记

内容摘要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探讨了现代性的内涵以及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现代性与文学和文学思潮的关系。作者以文学现代性理论为标准,厘正了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内涵,并以文学思潮为基本单位重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从而颠覆了将作家作品按年代排列的传统文学编史方法。《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还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重新定位,提出了诸如五四文学是启蒙主义而非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是革命古典主义等论断;并指出中国文学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的未完成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