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移民小说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058508
  • 作      者:
    倪立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移民溯源与概念界定、忍辱负重的异国求存、他乡唱出原乡恋歌、行有余力则以为文、从纪实迈向虚构、塑造东方女性之魂、从引进小说理论到亲身实践、游走于史实与想象之间、新移民小说自身表征、价值存有争议、历史定位。
展开
作者简介
    倪立秋,1967年生于湖北省鄂州市,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硕士毕业,2009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武汉、上海任教,兼任行政管理工作。2002年移居新加坡,现执教狮城,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中英翻译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华文文学》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另有散文、杂谈及诗歌数十篇刊于《中国青年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报刊,出版文学读物和教材多部,现为新加坡文艺协会永久会员,协会理事,主要负责学术事务。
展开
内容介绍
    对海外华文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新移民文学”,至今未见系统的文学史意义上的研究,《新移民小说研究》做了有益的尝试。《新移民小说研究》对华人海外移民史和移民研究史做了简明的回顾,对“移民文学”的提出,“移民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均做了较清晰的梳理,进而对“新移民文学”的缘起和创作概况做了要言不烦的概括。在此基础上,《新移民小说研究》对严歌苓、高行健、虹影三位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移民后的主要小说作品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三人小说创作特色的把握较为准确。《新移民小说研究》难得之处还在于,能将“新移民文学”与早期移民文学和中国大陆同期小说家的作品比较异同,凸显“新移民文学”的文学特质和探讨如何更全面地在文学史上为其定位。《新移民小说研究》适合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阅读使用。
展开
精彩书评
    对海外华文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新移民文学”,至今未见系统的文学史意义上的研究,本书做了有益的尝试。本书对华人海外移民史和移民研究史做了简明的回顾,对“移民文学”的提出,“移民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均做了较清晰的梳理,进而对“新移民文学”的缘起和创作概况做了要言不烦的概括。
    ——陈子善
    本书讨论新移民小说,尤为可贵的是把讨论对象放在纵、横的比较关系中进行考察,对新移民小说与早期移民文学的不同、新移民小说与同期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论述,因此而总结出新移民小说之特质,较为可靠,令人信服。
    本书视野开阔,掌握和处理的材料丰富,而又能干个案研究上突出新移民小说的种种现象和个性。本书对三个作家的选取是精当的,研究扎实而富有启发性。
    ——张新颖
    本书所探讨的论题有当下性和现实意义,尤其以具体作家为例来研究新移民小说,既切身又能见出新移民小说的新成就。作者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她通过作品实证所发现的新移民小说的特征,以及对这些小说给当代文学版图所带来的异质元素的阐释,为我们理解中国大陆以外的文学现实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谢有顺
展开
精彩书摘
    桑竹的这一番话应该是符合现代移民的基本事实的,其立场鲜明,态度客观不偏激,可以作为问题的答案之一。
    针对这个问题的第二个答案与第一个答案有所关联,但立场却与第一个答案相反,那就是中国人大规模移民海外的现象,可看成是中华民族自信或自尊的弱化,甚至是民族自我丧失的表现。这种说法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自1840年(或1839年②)中国的国门被洋人的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以来,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文革”的结束,在这漫长的一百多年期间,中国人被内乱与外扰搞得焦头烂额,晕头转向,苦不堪言,还没有品尝到现代文明结出的甜美果实,就先被迫吞咽洋人带来的现代文明的苦果。
    中国人由清末鸦片战争以前的妄自尊大,到“文革”以后的妄自菲薄,民族自信由虚妄膨胀到基本丧失,甚至发展到中国人对本民族的自轻自贱,中华民族的品格和心态由此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和扭曲。许多人抛弃“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价值观,由过去的恋土、守土到现在的离土、弃土,漂洋过海,远赴异邦,内心里甚至都潜在地以为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甘愿忍受异族的歧视与排斥,宁可在异邦做二等公民,也要强撑着迷失在异域所谓的“先进”和“发达”之中,哪怕客死异乡也在所不惜。即使再没有尊严,没有地位,甚至生活难以为继,不少人也不愿回返故国,建设家乡,重建家园,重树民族自信,重铸民族品格。
    这种不顾一切的移民现象,会让人忍不住要问这样的问题:中华民族,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这个民族到底生了什么病?中国新时期出国潮的形成,除了如桑竹所说的,是为了寻求更美好生活的考虑因素外,国民大规模移民海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民族自信心不强、甚至完全丧失民族自信的外在表现。即使当下中国经济火热,已有不少“海归”现象出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俨然成为世界经济的救世主,但回来的只占出去的人数中的小部分,仍有大多数人滞留海外,相信个中原因相当复杂。汤亭亭说:“移民的人们如果不能艰难地活下来,就会很早地客死异乡。”而华人移民“客死异乡”的现象,本书在谈及早期移民的有关章节中已有提及,此处不再重提。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早期移民回顾:历史与文学
第一节 移民:词源追溯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移民他乡:沉重而古老的话题
第三节 移民海外之一:忍辱负重的异国求存
第四节 移民海外之二:寻求国家与个人出路
第五节 移民文学:他乡唱出的原乡恋歌

第二章 新移民文学:背景与创作
第一节 行有余力则以为文
第二节 从纪实迈向虚构
第三节 创作生态异彩纷呈

第三章 严歌苓:杰出的东方女性书写者
第一节 从军营走出的移民作家
第二节 小说创作成就斐然
第三节 铸造东方女性之魂

第四章 高行健:文学理论的自我实践者
第一节 首位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第二节 戏剧小说绘画翻译尽显才艺
第三节 从引进小说理论到亲身实践

第五章 虹影:叛逆却成功的女儿
第一节 重庆女儿落户伦敦郊外
第二节 享受不断尝试的创作乐
第三节 游走于史实与想象之间

第六章 新移民小说的特质
第一节 新移民小说自身表征
第二节 与早期移民小说比较
第三节 与中国同期小说比较

第七章 新移民小说的价值与地位
第一节 社会效应已然显露
第二节 文学价值存有争议
第三节 历史定位尚待确立

结论
附录一移民作家主要作品一览表
附录二严歌苓年表
附录三高行健年表
附录四虹影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