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蒋述卓<br>导言 传媒视域与文学史研究<br>第一章 小说生产的体制化社会语境<br>第一节 文学生产体制与媒介管理架构<br>第二节 稿酬制度流变与作家的生存方式<br><br>第二章 舆论环境与作家心态<br>第一节 文艺批判运动中的媒体话语独自<br>第二节 新闻报道中的作家形象<br>第三节 作家心态张力与小说叙事形态<br><br>第三章 文学期刊运作与小说生产、传播<br>第一节 规范化力量制约下编辑的选择<br>第二节 边缘言说:同人刊物和文学流派<br><br>第四章 出版社运作与小说生产、传播<br>第一节 出版的计划化及传播的导控性<br>第二节 冯雪峰与人民文学出版社<br><br>第五章 复合力量中的小说传播<br>第一节 红色小说的畅销模式及其成因<br>第二节 通俗小说:被改造的“旧文艺”<br><br>第六章 读者大众的“视野”重塑<br>第一节 文本生产者、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br>第二节 符码灌输与趣味转变<br><br>结语 小说格局重构中的媒介角色<br>参考文献<br>后记内容摘要
《传媒视域中的文学:建国后十七年小说的生产机制与传播方式》在借鉴文化研究以及编辑出版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将建国后十七年小说的生产与传播作为整体加以考察,把文学与媒介的关系放在大的文化场中进行审视,揭示出了特定时代文学规范重构中的媒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十七年”小说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