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多元之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52560
  • 作      者:
    乐黛云,孟华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2001年4月8日至10日,以“多元之美”为题的盛大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文本研究为主体,主要讨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多元文化发展中的翻译与接受;不同诗学体系的对话与沟通;多元文化中的形象与神话研究;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东亚文学;现代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
    本书收录了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多元之美”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26篇论文。具体内容包括《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文学中一个套话化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浅析》《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我们的认知方式:全球化——普世主义的终结》等。
精彩书摘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一
    我想讨论的问题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标准化、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否有可能得以幸存并得到发展?多元的文化生态是否可以得到保护和保存?在这样一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前,我们所从事的文学研究或比较文学究竟有什么意义?能做出什么贡献?每当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总习惯于回归自己的文化源头,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道的萌动,总是从回归开始,正如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往往要回顾和重新参照古希腊和希伯来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差别,很早就认为“不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西周末年(约公元前7世纪),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而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他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的概念,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
目录
《多元之美》论文集小序
北京大学“多元之美”国际比较文学大会开幕式致辞
一、不同诗学体系的对话与沟通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以“引经据典”为中心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互文性——从《易经》到《文心雕龙》
异域情调之美
从差异之美到认知危机——试析谢阁兰的《论异国情调》
西方的爱情与东方的友情——阿瑟·韦利和夏目漱石眼中的诗歌题材倾向
如何赏读一首中国古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自我认同观
比较诗学:谁是“第三者”?
论惠特尼《图诗选》——一个多元读者的考察

二、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东亚文学:多元与对话
日本“古物语”《竹取物语》生成的考察
挂词、对与隐喻:双关语的比较诗学
围绕名作和巨匠认知问题的认识上的龃龉——以“日本美术史”形成期(1870-1900)为中心

三、多元文化中的形象研究
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间性:从形象学到媒介
中国文学中一个套话化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浅析
文学形象学、第三世界与后殖民批评——穿行在西方与中国之间
形象与反形象——透过冈仓天心和林语堂的英语作品看日本和中国

四、多元文化发展中的翻译与接受问题
翻译:传递还是变异
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
后殖民偏见或异国情调心理学——解构主义以来对中国的描述
华人法语创作:交叉形象与跨文化写作
范式的置换与意义生成

五、现代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
我们的认知方式:全球化——普世主义的终结
理论与心智
玄学解释学
神学解释学的人文学价值
超越宏大社会理论——比较史学及其与文学研究之关系
译名对照表
《多元之美》论文集选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