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古谚
人无远虎,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原本是《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话,是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告诫人眼光要放远。这句话深入浅出,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于百年来,辗转流传,成了一条俗谚。明代高明《琵琶记》三九出中就将其加上“自古道”这个俗谚的标识,把它作为俗谚引用。
俗谚当然是俗的。它和雅语相对,既不同于圣贤的哲语,也不同于浓缩的成语,它彻里彻外是俗的。从语言格式上看,它生动活泼,和谐上口;从表达方式上看,它夸张妙喻,发人联想;从思想内容上看,它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表述的是人民群众的意愿。俗谚的这些特点,规定了它的产生是人民群众口头语的结晶。一般来讲,俗谚词目前面加上“人常说”、“自古道”、“常言道”、“俗话说”、“俗谚云”、“鄙语云”、“俚语云”等标识的,指的都是俗谚。
俗谚和雅语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俗谚出自社会下层,雅语出自社会上层。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俗谚和雅语,虽说是各守自己的营垒,但有时也免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创造俗谚的来源上看,群众的口头语是主体,却也不排除其他方面的来源。打个比方:俗谚像海洋,大江大河是汇成它的主要来源;但形成海洋波澜壮阔的,是百川汇集的结果,并非只凭着失江大河。同样的道理,俗谚所以能形成一个宏大的语言体系,除了人民群众的口头语,也还有着其它的各种渠道。为什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明明是出自孔子的话,却演变成了俗谚,也就说明这个道理。撇开其它方面的语类转化为俗谚的不谈,只说经书上的古语变俗谚的就不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