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幸福天上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13707
  • 作      者:
    桂国强,蔡晓滨主编
  • 出 版 社 :
    文彙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良友》第6辑《幸福天上寻》可以说是中国半个世纪的生活缩影,从50年代的“反右”(民主统战人士的遭遇)、“文革”、青海建设兵团、到“文革”后的思想解放和80年代的“理想年代”,直到当下的生存状况,尽管每个人的记忆有着泾渭分明的差异,但却都真实地呈现了每个不同年代的历史烙印,“幸福天上寻”这个书名也就有了另外的寓意。
展开
内容介绍
    《幸福天上寻》有两篇长文,一篇是《机关大院的故事》,一篇是《读书7》。前者记叙的是北京一个民主人士生活的大院里的故事,从50年代直到80年代,在作者张华的记忆里,一幕幕悲剧与闹剧曾轮番上演,看多了,心凉了,后者是原《读书》编辑扬之水当年的日记,从这片断里,以《读书》为舞台,80年代的那些知识分子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另外,该辑《良友》中还有一篇文章值得一提,这就是蔡朝阳的《我所认识的范美忠》。汶川5?12大地震后,“范跑跑”成了网络上的“明星”,更成了教师道德底线的争议“标志”。这篇蔡朝阳的“旧文”告诉了我们范美忠如何“一路走来”,在蔡朝阳的描绘里,“失败的中学教师”范美忠如何面对“物质生活”,又是“为什么流浪,流浪到远方”,这一切也昭示着从“网友范美忠”到网络上的“范跑跑”有着内在的存在逻辑和生长缘由的。
展开
精彩书摘
    机关大院的故事<br>    每次回娘家,都特别怕遇见机关大院的旧人。老远看见了,我会下意识地立刻绕到马路对面,假装没瞧见。<br>    我一直对自己的行为困惑不解,又不是饿鬼拦路吃人,怕什么怕!然而,我终究战胜不了自己的恐惧。<br>    大院是民主党派的机关宿舍,我从小在那里长大。<br>    大院中活着的长辈已寥寥,曾经的玩伴不少也都离去。他们却始终是我过去的一面镜子,我怕在镜中照到过去的自己。一幕幕悲剧与闹剧曾轮番上演,看多了,心凉了,内心刻满深深的恐惧,犹如不愿做的噩梦始终徘徊难去,偶尔还会将我从梦中惊醒,一身冷汗……<br>    我过去的魂失落在了机关大院。<br>    “老虎”<br>    此处所言的老虎吓不着人,不是真老虎,而是“三反、五反”运动中的纸“老虎”,一捅就破。<br>    运动开始于1953年左右,半个多世纪以前,我还未上学。如今,留在脑海中的只剩一句歌谣和三字组成的中国特色自造词语。歌谣如下:反贪污,反浪费,官僚主义也反对。词语则为“打老虎”。<br>    根据父亲回忆,“三反”运动主要是反贪污腐化。当时,天津地委书记(相当于市委)张青山和专员刘子善因贪污公款被处决,对全国人民震动很大。之后,运动逐渐波及百姓,扩大为“五反”运动,各机关都开始动起来,民主党派自不能例外。<br>    我认识史英的时候,“打虎”运动已属过去时,他且成为了鳏夫,独自带一男孩儿住在大院。此时的史英与人合住一单元。由于无人料理家务,衣服总穿得邋里邋遢,手中牵的儿子很是黑瘦,没有精神。<br>    他们常到机关食堂解决中餐,而我也是食堂午间常客,遂与他们磕头碰脑。那男孩不理人也就罢了,这位史叔叔则脾气怪异,不好相与。每每遇到我等非但不笑,亦不扭头装看不见,而是无故出口伤人,态度极不友好。<br>    记得我曾与他打招呼,史叔叔,你今天买了什么好吃的?他脑袋一扬说,我买什么菜还用向你这小孩子汇报?噎得我呆立当场。<br>    见到父亲,他则更是横眉立目,说话连损带挖苦。像发连珠炮弹。父亲虽不撕破脸皮,却也弹来枪挡频频出招。没闹到抱在地上打滚的地步,也该算剑拔弩张了。我一直不得其解,为何两人像有深仇大恨似的,这仇恨又从何处而来?<br>    直到近年,我问父亲的历史,他才告以实情。原来,“三反”“五反”中,他曾做过光荣的“打虎”队员,而史英则不幸沦为他棍下的“老虎”。<br>    解放后,父亲没机会接近财物,又是平头百姓一个,运动一来,当然轻装上阵。饶是如此,还是被粒小石子敲痛过脑袋。<br>    解放前,江西城工部曾向“小民革”借过钱。解放后,城工部还了“小民革”一部分钱。事后,“小民革”组织发给每人十元。因那时许多人失业,钱虽不多,也可应急。<br>    “三反”中,江西地方组织给机关来了一信,说父亲和李叔叔在这件事上经济不清楚,要求他们写检查。<br>    此时的李叔叔已是宣传部代理副部长,既然身为领导,当然要识得进退,他立刻写出检查交给组织。父亲却为此愤愤不平,回想当年,为“小民革”工作时花过很多自己的钱,困难时组织上不过还了区区十元,这能算贪污吗?他决定不写检查,不过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在见到负责运动的副秘书长时,他主动说明了一下情况。所幸机关并未鸡毛当令箭,没有整他,还让他光荣忝列宣传部“打虎”队员之列,莫非沾了倪叔叔的光?大约为了表现自己(这是我的分析),以免为前事惹火烧身,他主观与客观都必得表现出积极。<br>    那时,宣传部一共揪出两只“老虎”,一个图书资料员将看过的报纸统统卖掉,钱则据为己有,说他“监守自盗”还算贴谱。处罚难以承受也’不得不承受:开除工职,发回老家。<br>    史英当时是部里的文书,被揪出来则是外面有人写的一封揭发信。一张几分的邮票,所谓罪行子虚乌有,却整整将他拘禁了几个月,吃住全在机关的一间小屋,昼夜不得回家。“打虎”队员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知识阶层,或许还有学过法律的,视这等变相私设公堂为正常,法不法的早丢弃了,只剩革命在胸。因揭发实属捕风捉影,当然搞不出任何名堂,最终只能草草收场。<br>    在史英遭关押的几个月中,他的老婆忽然查出得了子宫癌。病中无人照料,又终日提心吊胆,更顾不得及<br>    时治疗,病情当然只有加重一途。待获自由的史英回转家门,老婆已是病入膏盲,回天无力。几个月后,她终于撒手人寰,丢下的儿子仅三岁。<br>    史英气愤难平,从此变成一只“乌眼鸡”。有好一阵,他在宣传部大发牢骚,说就因他遭无辜拘禁,才致使他家破人亡,这些整他的人要负责任!但整了也就整了,整得家破人亡也只能发发牢骚罢了。<br>    我不清楚父亲是如何积极操棍“打虎”的。但每每见到史英的模样,他一定将人家伤得不轻。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不幸成为一只“老虎”或“老虎”的儿子,被搞到家破人亡,那会是怎样的心境?譬如史英,若告诉他的儿子,自己被关起来时,你母亲得了重病,最后忧伤过度,不治去世,他能不耿耿吗?<br>    不久,史英搬出了大院。再后,便听说另组了家庭,对方是位小学老师。中午吃饭,仍常在机关食堂见他,还是比较邋遢,说话也照旧阴声怪气,看来难改了。<br>    冤冤相报。到了“文革”,史英首先跳出来贴我父亲的大字报。很快,又有人整他,说他在日伪政府工作过,是汉奸……所幸风只吹过一阵,斗争矛头便转向走资派了,双方都没遭遇大难。<br>    自插队回京,我便再也没见过史英,不知他过得可好,现在是否健在。知道他的遭遇后,真想替父亲对他说一声对不起,但估计他已作古,似父亲这样活到九十八岁毕竟罕见。<br>    举案齐眉<br>    梅彬夫妇属于姨表亲,男方是女方的表弟,相差两岁。因为青梅竹马,两人感情甚笃,但是旧式举案齐眉的那种。家务均由女方料理,男方是家中甩手掌柜。<br>    他们共有两儿三女,搬入大院时除最小的儿子,都已参加工作。前四位均系大学文化,有做科研的,有搞艺术的,其中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在外地。梅彬的夫人岑老师每每提起他们,都是满脸自豪。<br>    大约由于血缘太近之故,他们最小的儿子是个聋哑人。大院中的孩子都叫他哑巴,大名已然不记。哑巴长得异常英俊、高大,聋哑学校毕业后分到工厂上班。因不能与我辈交流,见面只是咿咿呀呀点头,如同隔着两个世界。<br>    梅彬身材适中,在夫人的料理下,头发花白却梳理得一丝不苟,戴副金丝边眼镜,平日总穿一身整洁的西服,不扎领带。想象着他若拿根文明棍,十足就是国民党的高级文职人员,如夹本书,则似儒雅、清高的高级知识分子。父亲说,解放前他确实不是普通职员,而是国民党政府最大报纸之一的社长,铁定的高级干部,不过须加上“反动”二字。解放前夕,他识时务地及时登报声明脱离了国民党,算是弃暗投明,这才有资格参加民主党派。当时,给他的待遇为处级科员,没有处长实职,与解放前的职务级别相差甚远。父亲于是做结论道,他必是因此原因才对组织心生不满的。<br>    平素,他在大院出入,均属上下班时间,除与熟人打声招呼,从不多言。<br>    “祸从口出”,这是老祖宗的四字真言。谁成想,1957年他却将上述真言抛置脑后了。<br>    据父亲这个反右积极分子说,鸣放时他居然跳出来给组织提意见,为别人鸣不平。其实,反右前夕,他已被提拔为国务院参事,相当于司局级了。连升两级,本该感恩戴德,没想到他却不识抬举,说好多人革命工作干很久了,有成绩也有功劳,都该提升。河边无青草,不要多嘴驴,领导最这种替别人说话,所谓为民请命的角色,因为最具煽动性。果然,“引蛇出洞”之后的大批判他就倒了大霉,将他的罪名定为“煽风点火,挑动革命群众”。别看梅彬平素一派知识分子的儒雅,骨子里却拧,都到这步了,他竟拒不检查。群情激愤下,成为受批判的重点。<br>    机关的反右斗争与全国一样,都在组织的绝对领导下。具体就是在两位公开身份的党员指挥棒下转。一次批斗会前,其中一位向父亲授意,让他在当天的会上质问梅彬。尽管他与梅彬从没红过脸,私人关系还算不错,却毫不迟疑地照办。<br>    由于梅彬对党代表的抗拒,结合他的反动历史,最后当然被定为极右分子,送往东北劳动改造。用父亲的话讲,到东北充军去了。<br>    多年后,他见到父亲,显得非常大度,对父亲充当批判他的积极分子仿佛早丢到九霄云外,两人还很亲热地话家常。提到东北,他只说那里太冷。还举了个例子:房间里没火,墙上只要有针孔大的一个洞,室内外的温度就差不多,人几乎要冻成冰棍。晚上睡觉,他从没脱过衣服…… <br>    ……
展开
目录
壹 机关大院的故事·张华<br>向西,向西,向西·王立玮<br>贰 我所认识的范美忠·蔡朝阳<br>叁 急诊科医生的手记·陈阵<br>肆 父亲的工棚·吴佳骏<br>《语文小报》与我·傅国涌<br>幸福天上寻·苦丁<br>伍 文坛里的那些事儿3·周昌义<br>陆 一本书的写作与出版·戴煌<br>柒 《读书》日记·1987·扬之水<br>良友稿约<br>良友余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