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文学史建构的反思
第一讲 文学史的“断裂”——晚清是晚清,“五四”是“五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历程。回望这个发展过程,最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是什么呢?最值得我们深省的问题又是什么呢?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一直处在不断的反思和调整中,一直处在深刻的变动中。概而言之,每过十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框架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动与调整。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现代文学三阶段论(“三个十年”)的建立,到钱理群等人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再到海外学者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等等,不停地反思,不停地调整,不停地转型,在发展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基本逻辑。这些反思和调整既与文学研究的内部相关,更与当时外部的社会文化思潮关联密切。这就清楚地表明,文学史研究与研究者所置身的时代思潮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这样一种时代思潮的强行介入,却也使现代文学史研究长期存在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总是在两极之间摇摆,缺乏客观性,未能形成一种准确的史的眼光和平和的心态。特别是最近,不少研究者在挖掘出晚清“被压抑的现代性”后,认定“晚清时期的重要”,“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甚至得出晚清是现代文学起点的结论,剑走偏锋,以偏概全,在强调晚清重要性的同时,又对“五四”和现代文学本身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估计不足。这很难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文学史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