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48358
  • 作      者:
    陈均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可借复本: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为一个“创造”的时代,新诗创生之际的种种观念和实践,其后遵循不同的路径,或被建构,或在历史的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或在某些历史时刻“还魂”。这些观念和实践事实上共同塑造了新诗,不仅是一个名曰“新诗”的文类,而且是一种被称之为“新诗”的观念,这是一个临界点,这一“事件”的出现使得问题和以前变得不同,诸多观念也藉此被激发。
作者简介
    陈均,文学博士,1974年生于湖北,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专著有《闻一多》,编订有《新诗讲稿》。
内容介绍
    《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所要探讨的是中国新诗史上出现的诸种观念及其历史结构的关联性,通过对这一历史情境中种种话语形态的清理和细读,力图把握进入历史的契机,从而在观念与历史、普遍性和个性之结合等方法论基础上,对呈现于“中国新诗批评”中四对主要观念的建构过程进行论述,并以此为角度反观中国新诗之发生与建构。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自然与格律
    在中国新诗诸多相互纠葛的观念中,“自然与格律”之论可以说是最为重要和最为突出的核心观念,它不仅贯穿中国新诗发展的脉络,而且以一种极为复杂的方式或深或浅地充当左右新诗发展的历史能量。从胡适以新诗“自然”论为新诗获取合法性开辟道路到50年代“新格律诗”讨论之余绪,“自然与格律”的言说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简言之,不同人物关于这一核心观念的论述,不仅事关新旧诗之争、新诗的合法性及正统性问题,而且透析出新诗内部各种力量和资源关于新诗的设想和具体图景,更影响着对新诗的不同评价。
    在“自然与格律”之观念的不同路向中,尤为吊诡的是其适应域的变化,它在中国新诗与中国社会语境的关系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从而生发出不同的命题。而这些命题,在现今的研究中,往往局限于新诗内部研究,在笔者看来,此种方式的研究,虽然或多或少地清理出历史的线索,但由于视野的促狭,未能充分考虑到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联,而显得对这一问题缺乏整体性的把握,更遑论直取中国新诗诸种问题的核心。
    我之所以将“自然与格律”之说作为本章论述的重心,其考虑正在于这对观念处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吊诡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它取自于不同的资源,扮演着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效果和作用,由于整个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社会的变动之间的各种层面上的关联,这对观念的表达和实践无疑比其概念本身更为复杂;而其关系的转化和适应域的转移,也体认着中国新诗所面临的不同情境和问题的变化。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言
第一章  自然与格律
第一节  胡适“自然”论的生成与中国新诗合法性的建立
第二节  “自然”论与新旧诗之争
第三节  “自然”论与“小诗”之批评
第四节  闻一多的“文化抵抗”与新诗“格律”的确立

第二章  说理与象征
第一节  说理风气之形成
第二节  “象征”之说的提出
第三节  梁宗岱与“象征”观念的形塑

第三章  情感与经验
第一节“诗以情为主”
——早期新诗中的“情感”与“经验”
第二节  “明白清楚”和“看不懂”之辩与新诗范型之转变
第三节  “诗是经验”
——“经验”之说的传播与确立

第四章  内容与形式
第一节  “内容与形式”之演变
第二节  “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
——废名诗学之辨
第三节  “实质形式一致”
——朱光潜诗学观念之建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