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侍儿小名录》记载:“钱思公谪汉东日,撰《玉楼春》词,酒阑歌之,必为泣下。后阁有白发歌妓,乃旧日邓王舞鬟惊鸿也,言:‘光王将薨,预戒晚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今相公其将危乎?’果薨于随外。”依此可见此词乃钱惟演逝前所作,惟演因擅议宗庙事谪汉东,一连串的政治变故,将其政治生命终结,因而这首词极其凄切哀惋,多是老人垂暮之感。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上阕前二句写景,城上春光无限,莺语嘈杂,城下春波荡漾,春水拍岸,此二句借春日之景抒情,景语只是浑然概括,未究细末。风光、春水,无一丝气氛浪漫。而莺语、水声则到耳真切。如此笔法,恰见惟演谪后心情,与春事毫无牵涉,只引发悲怀愁绪而已。“绿扬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每岁春来,芳草绿杨,依然如故,著一“休”字,不为怨春来春去,只自伤怀抱。今日面对春景,泪已枯,肠已断,可见怀抱之中,悲凉味多,愁惨气重。上阕四句,写景看似经意之笔,实际上未尝经意,只是一番铺陈渲染,使胸中滋味流出,由景人情,不著痕迹。
下阕承上阕余绪,将感情的抒发进一步推向高潮。宦途失意,则情怀衰晚之意自非空言,数十年沉浮,一朝荡尽,此时苦痛,亦可想象得见。朱颜暗换,自鸾镜中得知,可以说是宦海迷途惊悟的表现,老之将至,伤感故是常情,而以此种笔法写来,皆在情理之中。“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结尾二句,极见笔力,李攀龙云:“妙处俱在未结语传神”。不乏见地。“芳尊”二字,正是因愁惨见前后之波折,人生之跌宕,他年得意,无愁可浇,今朝失意,浇愁不尽,前言后语,照应鲜明,一篇警策,全在此二句。钱惟演此词,全在真情呈现,虽造语之中,兼有俗态,而骨子里“真”字流淌,妙境全出。若借俗语反求委婉蕴藉,此则便落一等,滋味全无。况周颐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钱词可谓此论之特例。
展开
——梁启超
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宋朝佛教理论上为什么没有什么发展,因为它已经融化在我们的文化中间了。今天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前提是必须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
——汤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