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李自成:精补本.二,闻说真龙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435996
  • 作      者:
    姚雪垠原著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精补本《李自成》由四部曲《天寒霜雪繁》、《闻说真龙种》、《长风驾高浪》、《风散入云悲》组成,在语言、细节、情节上对原作进行了大量压缩精简,特别是原著中有关拔高李自成、高夫人的情节作了大量删节,对红娘子、邵时信等的“忆苦”段落也力加删削,去掉当年为防“棍子”而外加的说明性、议论性文字,为追求简洁、朴素的美学风格,修订者删减大量的余字赘语。精补本还就原著中近千余处叙述自相矛盾或失去照应、史料及历史常识问题、诗词格律的失误以及语病等也都作了修补。新版的《李自成》在结构上更完整紧凑,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更符合历史逻辑,对历史的认识和表现也更丰富。已先睹为快的著名文史学者冯天瑜评价此精补本“同高鹗功业相类”。
展开
作者简介
  姚雪垠,(1910-1999),河南邓县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29年开始发表作品,70年笔墨生涯中创作了近千万字各类文学作品,在20世纪中国文坛留下了深深足印。所撰长篇小说《长夜》法译本在1984年玫瑰节世界名作家会议上为作者赢得马赛市纪念勋章。代表作《李自成》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全书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1999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一卷日译本(书名《叛旗》)获日本翻译文化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一·天寒霜雪繁
  崇祯十一年十月,北京又一次戒严。面临着入塞清兵的威胁,以杨嗣昌为代表的主和派同以卢象升为代表的主战派之间发生尖锐冲突;而崇祯所面对的复杂形势和他的态度、性格也由此得到初步而清晰的呈示出来。
  同年冬天,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潼关南原陷入洪承畴、孙传庭预设的包围圈。在众寡悬殊的形势下,李自成不屈不挠,处死了前来劝降的叛徒;经过殊死战斗,妻女俱失,身边只剩下十八个人,等全军覆没。但他虽败不馁,潜入商洛山中,依靠百姓,惨淡经营;又亲往谷城动员张献忠重新起义。
  ……
  二·闻说真龙种
  崇祯十三年春,李自成挫败了叛将周山的策反图谋。初夏时节,他率千余精兵离开商洛山,成功地从武关突围而出。他曾去白羊寨准备与张献忠联合,却险遭对方暗害,于是决定暂时潜伏于鄂西郧阳山中。
  当农民军被围困之时,崇祯实际上也被层层围困在紫禁城中。为了筹措军饷,他不得已向勋戚借助,并拿武清侯李国瑞开刀,由此引发了宫廷内外错综复杂的斗争。年仅五岁的王皇子、首辅薛国观等多人都在这场斗争中死去,田妃也因帮李家说了一句话而遭受“严谴”。但这场斗争最后以崇祯的失败而告终。
  ……
  三·长风驾高浪
  崇祯十四年十二月下旬,李自成与罗汝才一起率领联军主力,再次围攻开封,发动了以炮轰为主的激烈的攻城战,还采用了挖洞、引爆等战术,但直到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未能破城,于是决定暂时撤围。
  同年二月中旬,对崇祯来说又是祸不单行的时候。十七日,李自成攻破襄城,将汪乔年捉到杀死。十九日黎明前,清军攻破松山堡,洪承畴被俘。在押往盛京途中,洪决心为明朝慷慨尽节,抵盛京后不久就开始绝食,但在永福宫庄妃亲送人参汤后,他的想法逐渐改变,最后变节降清。
  ……
  四·风散入云悲
  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从米脂回到长安,立即准备进攻北京。十七年正月初三,他亲率大军渡黄河,入山西,破太原,过大同,一路所向披靡,于三月十七日顺利抵达北京城下。当大顺军进逼之初,崇祯曾考虑逃往南京,因部分大臣反对而未果。围城时刻,他仍有过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很快破灭,最后不得不在煤山自尽。李自成于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
  住进紫禁城后,李自成纳窦氏为妃。此时群臣忙于“劝进”和演习登极大典的礼仪;刘宗敏用酷刑向明朝的勋戚、官员们追赃;大顺军进京后纪律迅速败坏,城内不断发生抢劫、强奸案;于是谣言纷起,大顺政权很快失去人心。吴三桂也拒绝了李自成的劝降,准备向清方“借兵”而掌握清国实权的多尔衮早就虎视眈眈关注着关内局势。
  ……
展开
精彩书评
  就《精补本李自成》答记者问
    俞 汝 捷
    问:什么叫“精补本”?为什么要出《精补本李自成》?
    答:中国出版史上,书的版本历来有各种各样的名称。“精补”的意思是既精简又补充。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是一部洋洋三百万言的巨著,又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因为卷帙浩繁,所以不妨精简;因为有所阙漏,所以需要补充。
    问:“精补本”的设想是谁提出来的?
    答:精简的话题不始于今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多家出版社提出编写节本的建议。那时姚雪垠先生的态度是,出节本得由他本人动手,“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该怎么节”,但他抽不出时间。
    1986年5月,中国作协在湖北黄冈举办历史小说创作座谈会,与会的宝文堂书店编辑吴越先生又向姚老提出编写节本的建议。因为该书店曾出过由茅盾、周振甫、宋云彬等节编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所以引发姚老的兴趣。但他仍然抽不出时间,于是请吴越先生找我商量,希望由我来承担这一任务。我表示乐于做这件事,但我认为,节本应当是对全书的节写,因此只有在《李自成》五卷出齐后才能着手。这样事情就又搁下来。遗憾的是,姚老晚年因患退行性脑软化症,未能完成全书,节写工作也就始终未能进行。直到前几年,姚老的儿子海天先生旧话重提,才将此事重新提上日程。我们商量的结果,决定在对原著加以精简的同时,将姚老未完成的部分也就此补写出来,于是便有了现在这个精补本。
    问:您同姚老探讨过如何进行节写吗?
    答:我于1977年秋至1985年春任姚老助手,主要工作是替他将口述录音的小说整理成文字初稿,同时去图书馆帮他查阅相关史料。每周六下午,我都去他家中,一聊便是几个小时。谈话内容海阔天空,自然也会涉及有关节本问题。1986年黄冈会后,虽然节写工作并未进行,但每逢与姚老见面,仍会就此交换意见,在通信中也谈过相关话题。
    我曾翻过宝文堂书店出版的节本《红楼梦》等书,发现茅公等采用的是整段整回删节的办法,大刀阔斧,一蹴而就。我向姚老提出,《李自成》不用这种办法,而是在保持章节完整的前提下,从语言、细节、情节入手,下比较细致的删节功夫;在删节的同时,将原著存在的若干瑕疵,如现代化痕迹以及情节的自相抵牾、细节的重复、史料的失察、诗词格律的失误、语病等一并予以解决。姚老完全赞同。他说,五卷出齐后,他本来就计划对全书通改一遍;通改中要解决的问题,节本中自然也要解决。他并希望我能把发现的各种问题做个记录,供他参考。他还把读者来信中有关小说语言方面的信件专门装一个资料袋,自己用毛笔写上“语言上值得参考的意见”,交我保存。 
    精补本对《李自成》原著的精简,采用的便是当年与姚老商定的办法。从单元和分章来看,精补本的精简部分与原著几乎完全一致,仅个别地方有将两章合为一章的情况,但从字数来看,却将原著从三百余万字压缩到了二百万字以内(电脑显示为一百九十万字)。这就是说,书的筋骨未动,但篇幅大大压缩了。删略的功夫全花在对语言、细节、情节逐字逐句的推敲上。
    问:能谈谈语言是如何精简的吗?
    答:文风是姚老和我经常涉及的话题。我们都喜欢素朴、自然、简洁,不喜欢华艳、做作、堆砌。姚老不止一次书写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条幅,以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1977年夏他在沈阳谈创作体会时,又曾提出“劲拔”这一概念,并认为“劲拔”离不开简洁,还具体举例说,“的”字和“了”字便要慎用,用得过多会使文气变弱。1982年开始,拙著《小说二十四美》以专栏形式连载于《青年文学》。姚老读了其中《洗炼之美》一篇后,对我说:“司空图的‘洗炼’与我说的‘劲拔’有相通之处。你谈的契诃夫、海明威,对我也都有借鉴意义。”他还要我把拙文提到的《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一书借他一阅。
    两年来在精简《李自成》原著时,我常会想起当年与姚老的谈话。譬如按他的标准,“的”字和“了”字在原著中就还有大量可删之处,仅这两个字被我删除的可能就有数百乃至千余个之多。
    又如海明威在发明电报式短句的同时,曾将以往小说引号前后常出现的“他带着明显的愤怒重复了一遍”、“她鼓起勇气用忧郁的声调说”、“他犹豫不决地宣称”、“他低声笑着插了句嘴”等等修饰一扫而光,使对话变得直截了当。而我在精简原著时,不但对引号内的对话予以删削、提炼,对引号外的“某某……说”也作了大幅度裁减。
    问:细节呢?删削了哪些细节?
    答:细节描写素为姚老所重视。他总是说,要通过独特的生活细节写到人物性格的深处。但原著中也有细节雷同之处。还在以前替姚老整理小说录音时,我就对他说过,有两种细节要尽量减少,能避免更好。其一,姚老本人易激动,爱哭;结果小说中的人物也都爱哭,一碰就流泪,哽咽。其二,小说中写两个人谈话,总要让边上的人(或太监宫女、或亲兵亲将、或丫环仆役等等)回避,这就等于告诉别人所谈的话十分机密;而真正善于保密的人,应当外松内紧,在别人毫不觉察的情况下进行密谈。姚老当时听了曾忍俊不禁。而精补本中,上述两种细节除必须保留的外,都被删除了。
    问:读者最关心的恐怕还是情节,请谈谈对原著情节的节略。
    答:关于情节的精简是与解决“现代化痕迹”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原著的“现代化”倾向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当年为防“棍子”而外加的说明性、议论性文字。如第一卷第一章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但是由于他所代表的只是极少数皇族、大太监、大官僚等封建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尖锐对立,而国家机器也运转不灵……”这类非小说语言是不得已加在作品中的,有些甚至是编辑给加上的,精补本中自然都汰除了。二是融化在情节中的文字,也就是形象塑造问题。这里的删削就需要斟酌。
    姚老知道外界对李自成等形象过于高大的非议。他的解释是,一、李自成的正面品质见诸当时的官方记载和野史,并非作者凭空杜撰。二、读者的感受是针对一、二卷来的,而一、二卷中李自成处于逆境,故优点较为突出。后三卷中,随着战争形势的改变,其缺点和局限会越来越暴露。这一自我辩护当然也有道理,但我认为,作为小说艺术,不论写人物的何种表现、何种特质,都有一个“适度”问题。托尔斯泰曾引用画家勃留洛夫的话说,“艺术是从‘稍微’开始的地方开始的”,并进而发挥说,“只要稍微说得不够一点,稍微说得过分一点,稍微夸大一点,那就没有感染力了。只有当艺术家找到了构成艺术作品的无限小的因素时,他才可能感染别人,而且感染的程度也要看在何种程度上找到这些因素而定。”(《什么是艺术?》)精补本对原著有关李自成、高夫人的情节作了大量删节,对红娘子、邵时信等的“忆苦”段落也力加删削,但也不是随便乱砍。既然《水浒传》可以歌颂水泊英雄,可以描写若干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缘由与经过,《李自成》当然也应该写出农民起义爆发的背景、某些人物参加起义的原因与过程,对人物的正面素质也无须刻意回避,只是一切应当“适度”。精补本致力于“稍微”处的推敲、把握,效果如何,则有待读者批评了。
    问:精补本纠正了原著的哪些瑕疵?
    答:精简情节的同时,我对原著中存在的叙述自相矛盾或失去照应、史料及历史常识问题、诗词格律的失误以及语病等也都作了修补。譬如原著第三卷《项城战役》中,写被困于火烧店的傅宗龙曾让中军速派人出去送信,可是翻过几页,却变成是傅宗龙曾自派仆人卢三出去送信。第四卷《甲申初春》中,多尔衮曾以“大清国皇帝”名义给李自成送出一信,却从此没有下文。《李自成在武英殿》中,第一次写“刘体纯差人来……禀报一项极其重要的军情”;翻过一页,却变成“因为这消息十分重要,又很机密,所以刘体纯亲自来……当面禀报”。第五卷《兵败山海关》中,北翼城的守将开始名叫“张勇”,后来名字变成“吴国忠”……
    又如豪格(1609—1648)比多尔衮(1612—1651)大三岁,在原著第三卷《辽海崩溃》中却被误写成“小两岁”。 “拔贡”作为“五贡”(五种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始于清代;而第四卷《决计东征》中却说“顾君恩在明朝仅仅是一个拔贡”,第五卷《兵败山海关》中又说“宁致远原是拔贡出身” ……
    再如诗词格律方面,姚老作诗严格按平水韵押韵,却于平仄未暇细究。从第一卷的《西江月?告示》开始,到第五卷窦妃的《绝命诗》止,多首作品存在疏误。
    此外原著还存在若干语病。如“群”、“些”与“们”不宜搭配,而各卷中“群臣们”、“这些龟儿子们”却十分常见……
    问:精补本补写了哪些内容?
    答:《李自成》反映的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至清顺治二年(1645)农民起义的悲剧历程,同时在广阔的背景上再现明末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与精神风貌。姚老未能完成而如今由我补写的则是崇祯十五年(1642)冬至十六年(1643)冬的重要情节。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补写部分分为六个单元:《一败孙传庭》、《汝宁会师》、《襄水奔流》、《烟波江南》、《二败孙传庭》、《威加海内归故乡》。上世纪七十年代,姚老写过一份《〈李自成〉内容概要》。从《概要》看,其未完成的是计划中的第四卷。在上列六个单元中,有五个单元大致依照《概要》的构思进行补写,只是出于精补本追求洗炼的考虑,篇幅大大地简约了。
     ……
展开
精彩书摘
    北京在戒严中 第一章 崇祯十一年十月初三晚上,约摸一更时分,北京城里已经静街,显得特 别的阴森和凄凉。重要的街道口都站着兵丁,盘查偶尔过往的行人。家家户 户的大门外都挂着红色或白色的纸灯笼,在房檐下摇摇摆摆。微弱的灯光下 ,可以看见各街口的墙壁上贴着大张的、用木版印刷的戒严布告。在又窄又 长的街道和胡同里,时常有更夫提着小灯笼,敲着破铜锣或梆子,瑟缩的影 子出现一下,又向黑暗中消逝;那缓慢的、无精打采的锣声或梆子声也在风 声里逐渐远去。 城头上非常寂静,每隔不远有一盏灯笼,由于清兵已过了通州的运河西 岸,所以东直门和朝阳门那方面特别吃紧,城头上的灯笼也比较稠密。城外 有多处火光,天空映成了一片紫色。从远远的东方,不时地传过来隆隆炮声 ,但是城里居民得不到战事的真实消息,不知道这是官兵还是清兵放的大炮 。 从崇祯登极以来,十一年中,清兵已经四次人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 所以尽管东城外炮声隆隆,火光冲天,但深宅大院中仍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 活。那些离皇城较近的府第中,为着怕万一被宫中听见,在歌舞侑酒时不用 锣鼓,甚至不用丝竹,只让歌妓用紫檀或象牙拍板轻轻地点着板眼,婉转低 唱,有时歌声细得像一丝头发,似有似无,袅袅不断,在彩绘精致的屋梁上 盘旋。主人和客人停杯在手,脚尖儿在地上轻轻点着,注目静听,几乎连呼 吸也停顿下来。他们很少留意城外的炮声和火光,更没人去想一想应该向朝 廷献一个什么计策,倒是那些住宿在太庙后院古柏树上和煤山松树上的仙鹤 ,被炮声惊得时不时成群飞起,在紫禁城和东城的上空盘旋,发出凄凉的叫 声。 北京城里的灾民和乞丐本来就多,两天来又从通州和东郊逃进来十几万 人,没处收容,有很多人睡在街两旁的屋檐底下,挤做一堆。他们在刺骨的 寒风中颤抖着,呻吟着,抱怨着,叹息着。女人们小声地呼着老天爷,哀哀 哭泣。孩子们在母亲的怀抱里缩做一团,哭着喊冷叫饿,一声声撕裂着大人 的心。从上月二十四日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二三 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愈来愈高。 今天晚上,崇祯皇帝是在承乾宫同他最宠爱的田妃一起用膳。他名叫朱 由检,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的弟弟。虽然他还不到二十八岁,但小 眼角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鱼尾纹,眼窝也有些发暗,两颊在几盏宫灯下显得 苍白而憔悴。他祖父和哥哥做皇帝时,都是整年不上朝,把一切国家大事交 给亲信的太监们去处理。到了他继承大统,力矫此弊,事必躬亲。偏偏这些 年他越是想“励精图治”,越显得是枉抛心力,一事无成,只见全国局势一 天乱似一天,每天送进宫来的各样文书像雪花一般落上御案。为着文书太多 ,他采取了宋朝用过的办法,叫通政司收到文书时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 前边,叫做引黄,再用黄纸把内容摘要写出,贴在后边,叫做贴黄。这样, 他可以先看看引黄和贴黄,不太重要的就不必详阅全文,可是紧急军情密奏 和塘报,随到随送进宫来,照例没有引黄,更没有贴黄。所以尽管采用了这 个办法,他仍然每天有处理不完的文书,睡觉经常在三更以后,也有时通宵 不眠。 有时他觉得实在疲倦,就叫秉笔太监把奏疏和塘报读给他听,替他拟旨 ,但是他对太监们也不能完全放心,时常疑心他们同廷臣暗中勾搭,把他蒙 在鼓里,于是他稍微休息一下,仍旧挣扎精神,亲自批阅文书,亲自拟旨。 在明代,有些重要上谕的稿子由内阁辅臣代拟,叫做票拟。崇祯对辅臣们的 票拟总是不很满意,自己不得不用朱笔修改字句。今天下午他本来就心情烦 闷,偏偏事有凑巧,他在一位阁臣的票拟中看见了一个笑话:竟然把别人奏 疏中的“何况”二字当做了人名。他除用朱笔改正之外,又加了一个眉批, 把这位由翰林院出身的、素称“饱学之士”的阁臣严厉地训斥一顿。这件事 情,在同田妃一起吃晚饭时不由得又想了起来,使他的十分沉重的心头更增 加了不愉快。 饭后,田妃为要给皇上解闷,把她画的一册《群芳图》呈给他看。这是 二十四幅工笔花卉,崇祯平日十分称赏,特意叫御用监用名贵的黄色锦缎装 裱成册。他随便翻了一下,看见每幅册页上除原有的“承乾宫印”的阳文朱 印之外,又盖了一个“南熏秘玩”的阴文朱印,更加古雅。他早就答应过要 在每幅画页上题一首诗,田妃也为他的许诺跪下去谢过恩,可是几个月过去 了,他一直没有时间,也缺乏题诗的兴致。他一边心不在焉地浏览画册,一 边向旁边侍立的一个太监问: “高起潜来了么?” “皇爷说在文华殿召见他,他已经在那里恭候圣驾。” “杨嗣昌还没有到?” “他正在齐化门一带城上巡视,已经派人去召他进宫,马上就到。” 他把画册交还田妃,从旁边一张紫檀木茶几上端起一只碧玉杯,喝了一 口热茶,轻轻地嘘口闷气。整个承乾宫,从田妃到宫女和太监们,都提心吊 胆,连大气儿也不敢出。田妃多么想知道城外的战事情形,然而她绝不敢向 皇帝问一个字。不要说她是妃子,就是皇后,也严禁对国事说一句话。这是 规矩,也叫做“祖宗家法”,而崇祯对这一点更其重视。他愁眉不展地喝过 几口茶,把杯子放回茶几上,烦躁而又威严地低声说: “起驾!” 当皇帝乘辇到文华门外时,高起潜跪在汉白玉甬道一旁,用尖尖的嗓音 像唱一般地说: “奴婢高起潜接驾!” 崇祯没有理他,下了辇,穿过前殿,一直走进文华后殿东头一问,在一 把铺着黄垫子的雕龙靠椅上坐下。高起潜跟了进来,重新跪下去,行了一拜 三叩头的常朝礼。如果是一般太监,一天到晚在皇帝左右侍候,当然用不着 这样多的礼节,但他现在是皇帝特派的总监军,监督天下勤王兵对清兵作战 。 “今天的消息如何?”崇祯问,“炮声好像又近了。” 高起潜跪着回答:“东虏兵势甚锐,今天已经过了通州,看情形会进犯 京师。” “满鞑子”、“鞑虏”等是当时人对满族侮辱性的称呼。 有片刻工夫,崇祯默不做声。为保持自尊心,他不肯直然提出来他急于 要知道的那个问题。 “昌平要紧,”他慢吞吞地说,“那是祖宗的陵寝所在,务必好生防守 。” “请皇爷放心。卢象升的宣、大、山西军队已经有一部分增援昌平。依 奴婢看,昌平是不要紧了。” 又沉默一阵。崇祯从一位宫女手里接过来一杯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他用嘴唇轻轻地咂了一下,若有所思地端详着这只天青色宣窑暗龙杯。高 起潜完全明白皇上的心思,但是他等着皇上自己先提起来那一个极其重大的 问题,免得日后皇上的主意一变,自己会吃罪不起。站在旁边侍候的几个宫 女和太监偷偷地打量着皇上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当皇上的眼睛刚刚离开 茶杯时,一位宫女立刻走前一步,用双手捧着一个堆漆泥金盘子把茶杯接过 来,小心地走了出去,其余的宫女和太监也都在一两秒钟之内蹑着脚退了出 去。 现在文华殿里只剩下皇上和高起潜两个人了。崇祯站起来,在暖阁里来 回踱了片刻,然后用沉重的低声说: “高起潜,朕叫你总监天下勤王兵马,这担子不轻啊。你可得小心办事 ,驱逐鞑虏,保卫京师,万不可负朕意。” 高起潜很明白皇上只是希望他“小心办事”,并不要求他勇猛作战,而 他自己也确实很怕清兵,然而他用慷慨的声调回答说: “奴婢甘愿赴汤蹈火,战死沙场,决不辜负皇爷多年来豢养之恩。” 崇祯点点头,在龙椅上坐下去,小声说: “起来吧!” 高起潜又叩了一个头,然后从地上站起来,等候皇上同他谈那个机密问 题。就在这时候,在明亮的宫灯下边,我们才看清楚高起潜是一个身材魁梧 、没有胡须的中年人,虽然他已经四十多岁,但由于保养得好,面皮红润, 看起来只像三十出头年纪。同崇祯皇帝苍白、疲倦和忧郁的面容相比较,完 全是两种情形。 “勤王兵马虽然到了几万,”崇祯突然把谈话转入正题,“但我们既要 安内,又要攘外,二者不可得兼。历年用兵,国家元气损伤很大,如无必胜 把握,还是以持满不发为上策。你是总监军,总要相机进止,不可浪战。” 他把“浪战”两个字说得慢一些,响一些,生怕高起潜不够注意,然后停顿 片刻,接着说,“与其将这几万人马孤注一掷,不如留下来这一点家当,日 后还有用处。” 高起潜赶快跪下说:“皇上圣虑深远,说得极是。奴婢一定相机进止, 不敢浪战。” “使将士以弱敌强,暴骨沙场,不惟有损国家元气,朕心亦殊不忍。” 崇祯用不胜悲悯的口气把话说完,向高起潜的脸上扫了一眼,好像在问:“ 你明白么?” 高起潜深知皇上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关于那个问题只能点到这里, 以下的话必须由他揭开,于是赶快放低声音说: “皇上是尧舜之君,仁德被于草木,爱将士犹如赤子。以今日形势而言 ,既要内剿流贼,又要外抗东虏,兵力财力两困,都不好办。如果议和可以 成功……” “外边有何意见?”崇祯赶快问,没等他把话说完。 “外边似乎没有人知道此事。”高起潜毫不迟疑地撒谎说。其实由皇帝 和兵部尚书杨嗣昌秘密主持向满洲试图议和的消息不但朝廷上文武百官都已 经知道,连满城百姓也都在纷纷谈论,而且不但老百姓很不同意,连文武百 官中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只是他们没有抓到证据,不敢贸然上疏力争。听 了高起潜的回答,崇祯有点放心了,小声嘱咐说:“这事要让杨嗣昌迅速进 行,切不可使外廷百官知道,致密议未成,先遭物议。” “奴婢知道。” “对东虏要抚,一定得抚!”皇帝用坚决的口气说,故意用个“抚”字 ,以掩饰向满洲求和的实际,也不失他大皇帝的无上崇高的身份:“倘若抚 事可成,”他接着说,“国家无东顾之忧。即可抽调关宁铁骑与宣大劲旅, 全力剿贼,克期荡平内乱。卢象升今夜可到?” “是,今夜可到。” “要嘱咐他务须持重,不可轻战。” “奴婢领旨。” 一个年轻长随太监手提一盏宫灯进来,躬着身子奏道: “启奏皇爷,兵部尚书杨嗣昌已到。” “叫他进来。”崇祯说,向高起潜挥一下手。高起潜马上叩了一个头, 毕恭毕敬地退了出去。P1-5
展开
目录
一·天寒霜雪繁
序言 冯天瑜
一、北京在戒严中(第一——三章)
二、潼关南原大战(第四——十三章)
三、义送摇旗(第十四——十五章)
四、谷城会晤(第十六——十九章)
五、崤函疑兵(第二十——二十一章)
六、卢象升之死(第二十二——二十三章)
七、商洛潜伏(第二十四——二十五章)
八、从北京到商洛(第二十六——二十八章)
九、张献忠谷城起义(第二十九章)
十、夫妻会师(第三十——三十一章)
十一、北京的忧郁(第三十二章)
十二、商洛壮歌(第三十三——四十七章)
十三、汴梁秋色(第四十八——五十章)
十四、杨嗣昌出京督师(第五十——五十四章)
十五、张献忠与左良玉(第五十五——五十六章)

二·闻说真龙种
一、从商洛到鄂西(第一——四章)
二、紫禁城内外(第五——十章)
三、李自成星驰入豫(第十一——十三章)
四、李岩起义(第十四——十九章)
五、伏牛冬日(第二十——二十六章)
六、河洛风云(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七、高夫人东征小记(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八、燕山楚水(第三十四——三十七章)
九、洪承畴出关(第三十八章)
十、三雄聚会(第三十九——四十四章)
十一、辽海崩溃(第四十五——四十七章)
十二、项城战役(第四十八——四十九章)
十三、横扫宛叶(第五十——五十一章)

三·长风驾高浪
一、再攻开封(第一——四章)
二、燕辽纪事(第五——八章)
三、慧梅出嫁(第九——十二章)
四、袁时中叛变(第十三——十七章)
五、朱仙镇(第十八——二十三章)
六、洪水滔滔(第二十四——三十六章)
七、一败孙传庭(第三十七——三十九章)
八、慧梅之死(第四十——四十二章)
九、汝宁会师(第四十三——四十四章)
十、襄水奔流(第四十五——四十九章)
十一、烟波江南(第五十——五十三章)
十二、二败孙传庭(第五十四——五十七章)
十三、威加海内归故乡(第五十八——五十九章)

四·风散入云悲
一、甲申初春(第一——五章)
二、围城时刻(第六——十章)
三、崇祯皇帝之死(第十一——十二章)
四、李自成在武英殿(第十三——十七章)
五、招降失败(第十八——十九章)
六、决计东征(第二十——二十四章)
七、多尔衮时代的开始(第二十五——二十六章)
八、兵败山海关(第二十七——三十二章)
九、悲风为我从天来(第三十三——三十七章)
十、太子案始末(第三十八——四十一章)
十一、巨星陨落(第四十二——四十九章)
尾声(第五十——五十一章)
后记 俞汝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