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788547
  • 作      者:
    (美)帕特丽卡.劳伦斯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你手里拿着的这本书,源自于索斯比拍卖会上,中国现代女作家凌叔华与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外甥朱利安·贝尔的一箱情书。<br>    丽莉布瑞斯珂是伍尔芙名作《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中的人物,被作者形容为“有一对中国眼睛”。本书作者劳伦斯救授,正借着这对“中国眼睛”,把中国的新月社与英国著名文学团体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作平行讨论。<br>    通过回溯1935到1937年间,朱利安贝尔在武汉大学任教时,与女作家兼画家凌叔华之间的交往,充分展现出中英两国诸位作家,如弗吉尼业伍尔芙与凌叔华、G·L·狄更生(英国历史学家)与徐志摩、E·M福斯特与萧乾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我们看清两个文学团体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之余,更揭示出这两个前景社团幕后的现代土义文化与美学现象。<br>    以流言始,以文艺终。读毕这本时有意外之见的书,我们才会明白,为什幺说,“在布鲁姆斯伯里,流言有着闪光的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帕特丽卡·劳伦斯,纽约市立大学博士、名誉教授。曾执教于瓦莎学院及哥伦比亚大学,现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下属布鲁克林学院。专攻英国文学、文学理论、小说史及女性现代书写。著有《阅读沉默:英国传统中的弗吉尼亚·伍尔芙》(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1)。在《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一书中,凭借其在中英两国旅行时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相关采访,劳伦斯将其对沉默的研究延伸至东方。
展开
内容介绍
    《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深入研究了英国的“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中国的“新月派”在国内国外的影响,作者帕特丽夏·劳伦斯女士让我们透过英国现代主义的镜头欣赏中国艺术,透过现代中国的眼睛审视英国的现代文化瑰宝。一个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写作,或绘画,或游历 为了揭示艺术家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通过研究作品,而且还把视角转向了他们的私人信札,其中不乏被前人忽略的资料,劳伦斯教授在她的中英调研之行及艺术的自我发掘过程中,将它们经过爬梳剔抉第一次呈现给读者。她用英语首次完整地记录了凌叔华与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之间的浪漫故事。书中展现了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的寓言式的旷达不羁和自我沉醉,还呈现了他们偶尔流露出的种族主义倾向(主要针对比中国人肤色更深的有色人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朱利安·贝尔的“英国风格”<br>    敏感而现代:在中国教书的朱利安·贝尔<br>    朱利安·贝尔生性好动。1930年从剑桥大学毕业时,身为诗人和活动家的他就对动荡的生活非常向往。早在进剑桥之前,他就曾游历进法国;1935年,他来到中国教书;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中,他成了一名救护车司机。一路变化的身份使得这个年轻人迅速地成长起来。谈及他的这种经历时,詹姆斯·克利福德说,他的“选址并非某个封闭的地域,而是一个流动的路线,是一连串的文化遭际与诠释”,他一路上走过了英国、法国、中国和西班牙。本章即沿着他动荡的生命轨迹,写下他从少年时的神游天下,到成年时的旅居中国。他的中国之行不只是造就了他的政治身份,也营构出了现代主义文化  和美学运动发展的大背景。<br>    詹姆斯·克利福德说,“严格说,旅行未必就意味着讥讽、批评或远离自己的祖国文化。”在布卢姆斯伯里崭露头角的朱利安也许未必如圈中其他一些人那样性格内向、向往和平、才华横溢,但当他还是一个在莱顿学校和欧文学校的学生时,他就已经开始离家远游,经历过多个国家的战争和历史。然而,同时他又眷恋着这园。当他写信告知母亲瓦内萨·贝尔他决定去中国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惯用语句:“但愿此信不致让你难过。”他与母亲保持着一种非同寻常的亲密关系,在有些人看来这种关系甚至有那么腻味:<br>    我不愿意离开您,一想到要离开您整整三年我就很惶恐——那会是可怕的一段岁月。到1938年我就满三十岁了……我想这是我出生之后迈出的最大一步了。(1935年7月16日)<br>    ……
展开
目录
缩略语表<br>历史年表<br>前言<br>绪言<br>画轴上的形象<br>见闻地图<br>历史时刻<br>中英文学团体与文学对话的形成<br>书信的用途<br>亲身实践理论<br>发展现代主义<br>第一章 朱利安·贝尔的“英国风格”<br>敏感而现代:在中国教书的朱利安·贝尔<br>从外省走向政治<br>从神话到书信之争:朱利安·贝尔和凌叔华<br>共同翻译:朱利安·贝尔和凌叔华<br>第二章 英国和中国的文学团体:政治和艺术<br>想象其他的社团:新月派<br>政治和艺术<br>相似的团体: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br>第三章 东西方的文学对话:探索文明和主观世界——狄更生和徐志摩<br>意味深长的两个语汇:文明和主观世界<br>文化吸引<br>徐志摩:“布卢姆斯伯里的重要纽带”<br>头戴中国帽子的英国导师:G·L·狄更生<br>培养浪漫主义的自我:徐志摩<br>一种逾矩的感觉:中国现代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叙述<br>英国“文明”的重新定义:狄更生<br>《中国人约翰的来信》:G·L·狄更生<br>利顿·斯特雷奇的《天子》<br>未成文的《中国之行》:E·M·福斯特和萧乾<br>“不受欢迎的常态”:E·M·福斯特阐述跨国性观念、文化和英国小说<br>吞没和被吞没:中国的贫穷和英国小说<br>中国人眼中的英国现代主义:凯瑟琳·曼斯菲尔德、D·H·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T·S·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br>被中断的现代主义<br>第四章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风景<br>第五章 成长中的现代主义<br>后记<br>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