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现代性话语场地里
对话时间:1999年12月1日
王光明:最近几年,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个重要话题是现代性的讨论。这应该说是个老话题,从晚清开始,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这个讨论一直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全过程。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讨论毕竟和过去讨论有所不同。过去一直重视的是文化的性质或者说文化型构的不同,很少在整个全球化的视野下把它作为一个必须复杂面对的问题来讨论;而九十年代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进展就是超越了以往的现代化价值之争,开始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探讨。拿刘小枫的话来说,是把它作为一个现代现象的知识学来勘探,建立一种具有观察距离的论述机制。当然,九十年代的论述机制还不能说是非常完善的、健全的和灵活的,包括现代性所包容的一些范畴和概念的使用,都还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更不用说把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落实到文学问题上来。虽然李欧梵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把五四文学表述为对现代性的寻找,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也触及到了文学现代化的问题,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论述使用的要么是西方的关于现代性的尺度,要么是八十年代中期启蒙主义的立场,还来不及得到非常深刻的反思,所以这些论述或多或少简化了许多复杂的问题。我想今天这个对话能不能首先对现代性的一些范畴和概念作一些澄清,同时对二十世纪文学现代性寻求的复杂状况作一些梳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