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读之津:文化冲突中的审美人生
1980年代末期以来,大陆、台湾以及香港出现了一大批“苏曼殊传记”或“评传”类作品,日本和美国也有几个版本,例如李蔚的《苏曼殊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邵盈午的《苏曼殊传》(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王长元的《沉沦的菩提——苏曼殊传》(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香港朱少璋的《燕子山僧传》(获益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柳无忌(美)的《苏曼殊传》(1972年英文版,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中译本),等等。这些著作各从不同的侧面对苏曼殊短暂而复杂的一生进行了有益的梳理,无疑为后来者的苏曼殊学术研究在资料准备以及认知角度上提供了参照。但通过对苏曼殊文学文本以及书信的详细读解,我认识到要真正厘清苏曼殊在各种矛盾纠葛中的身份与思想本相,这里需要对其生涯做重新清理。
第一节 身份言说:生平交游与文化参与
一、童年岁月(1884.9—1896.3)
苏曼殊出生于日本繁华富庶的商埠横滨,名戬,号子谷,小名三郎,后改名元瑛、玄瑛。在他十几年的文艺生涯中,用过大量的别名和笔名,有博经、曼、英、雪蝶、雪、飞锡、宗之助、糖僧、燕影、燕子山僧、燕、阿瑛等51个名号。
关于苏曼殊的身世血统问题,对其著作收集、整理和研究作出卓著贡献的柳亚子曾根据曼殊亲手交与的署名曰曾“飞锡”的《跋》和曼殊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断鸿零雁记》,断曼殊为日本人,“父亲郎,不详其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