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性寓于真实性之中——兼谈几部中篇小说
在思想意识领域内,包括文学艺术,提倡和宣传唯物主义认识论,对我们的民族,对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我们国家,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应该看到,我党所领导的近几年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恢复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大力宣传和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扫荡的就是现代迷信的蒙昧,也就是帮助人们睁开眼睛看现实。新时期的文学,是这个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翼。“写真实”的文学主张,不仅赋予新时期的文学以活跃的生命力,而且促成了它作为思想解放武器的品格。
文学唤醒人的力量基于真实。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今天被提到异常突出的地位,就因为真实是文学的生命,真实是文学发挥思想认识、教育作用的力量所在。人们从闭着眼睛到睁开眼睛,会有许多发现,也会有幻灭。真实的,不一定全是美好的,也不一定是人们所愿望的,但是,只有真实的才是人们行动的坚实基地,在这样的基地之上,人们才能够建立自己所愿望的生活。破灭了的,只是那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我们的结论是:正视现实。正视现实带给文学的是,对现实生活真实深刻的反映。
正视现实,这是现实主义的传统口号,并不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色彩,但是它却闪耀着唯物主义的光芒,是文学真实反映现实的基础,当它一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武装,就会变成强有力的革命原则。一切革命的作家、艺术家,都必须勇于正视现实。只有勇于正视现实,才能正确认识现实,真实描绘现实,创造出具有充分真实性的文学艺术作品。
就以近年来深受群众欢迎的几部中篇小说看,它们的艺术生命力、感染力,主要来源于作品的真实性,来源于作者勇于正视现实。
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便不会产生。它以文学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0年,极“左”思潮泛滥时,搞高指标、高征购、反瞒产带给农村的破坏,对农民的伤害。现实事实,早已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期间的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人祸大于天灾。但是,文学艺术领域内对这一现实的反映,仍是绝对禁区。打倒“四人帮”后,许多禁区被冲破了,但是能否真实地反映“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中由于我们路线、政策上的错误而造成的严重伤害,人们还是有疑虑的,特别是描绘三年困难时期的农村真实情况。只是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是在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重视历史的真实面貌,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今天中国的读者,要求文学艺术的既不是成为简单的传声筒,也不是与现实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所谓美的精灵,仍然希望文学是自己的挚友,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文学作品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势必受到读者的欢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