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br> 引言<br> 上编 叙事的形象:生成、结构与意义<br> 第一章 形象生成的历程:喜剧英雄<br> 第一节 张飞:史传的流变<br> 第二节 李逵:戏曲的渗透<br> 第三节 牛皋:同类的启发<br> 第四节 程咬金:二源的合成<br> <br> 第二章 叙事结构与审美精神:喜剧英雄<br> 第一节 角色分配中的娱人使命<br> 第二节 多层负载中的崇高精神<br> 第三节 双重主语中的生命本质<br> <br> 第三章 形象与作者之间:《聊斋志异》<br> 第一节 两种形象两种心态<br> 第二节 形象的痴与作者的痴<br> <br> 第四章 符号还是人:《红楼梦》<br> 第一节 受叙与施叙<br> 第二节 性格与工具<br> 第三节 主体与对象<br> 第四节 独立与部件<br> <br> 中编 叙事的历史:从史传到章回小说<br> 第五章 史传叙事:要素的建构<br> 第一节 史传叙事的目的<br> 第二节 史传叙事的原则<br> 第三节 史传叙事的体例<br> 第四节 史传叙事中的角色<br> <br> 第六章 讲史叙事:在史传与章回之间<br> 第一节 讲史叙事的目的<br> 第二节 讲史叙事的原则<br> 第三节 讲史叙事的故事形态<br> 第四节 讲史叙事的角色塑造<br> 第五节 讲史叙事的叙述者<br> <br> 第七章 章回叙事:动力与原则<br> 第一节 章回叙事的目的与动力<br> 第二节 章回叙事的原则<br> <br> 下编 叙事的质性:诗学与叙事学比较<br> 第八章 志与事:诗学与叙事学的对立与交流<br> 第一节 诗言志与叙言事<br> 第二节 志之为志与事之为事<br> 第三节 诗学与叙事学的分流<br> 第四节 诗学与叙事学的交流<br> <br> 第九章 心至于物:诗学本体的流变<br> 第一节 诗以言志<br> 第二节 从志到情<br> 第三节 由情而性<br> 第四节 通性达灵<br> <br> 第十章 事至于心:叙事学事体的轨迹<br> 第一节 实有之事<br> 第二节 或有之事<br> 第三节 虚构之事<br> 第四节 文生之事<br> <br> 第十一章 道与理:诗学与叙事学的深层本体<br> 第一节 心源于道<br> 第二节 事根于理<br> 第三节 道理的分别<br> 第四节 道理的同一<br> <br> 第十二章 简与繁:诗学与叙事学的语容<br> 第一节 诗简叙繁<br> 第二节 简繁的历程<br> 第三节 简繁的根本<br> 第四节 简不短与繁不烦<br> <br> 第十三章 有序和无序:诗学与叙事学的语序<br> 第一节 诗学的无序<br> 第二节 叙事学的有序<br> 第三节 有序无序的反转<br> 第四节 序与无序的源泉<br> 第五节 序与无序的效应<br> 参引书目<br> 后记内容摘要
《中国叙事之学:结构、历史与比较的维度》是一部从中国叙事实际出发,以中国叙事实践和理论为对象的中国叙事(学)研究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叙事的形象:生成、结构与意义;叙事的历史:从史传到章回;叙事的质性:诗学与叙事学比较。上编主要以叙事作品和形象为直接对象,中编聚焦于叙事(文体)的历史演变,下编则是对中国叙事质性的总体观照。全书有点有线有面,从文本到文体到总体,结构、历史与理论相结合,技术、审美与精神相汇通,从不同维度开拓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叙事(学)研究的空间,将中国叙事(学)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无论学术思想还是研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原创性,对其他研究也富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