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西比较”与“翻译诗学”
在汉语由近代向现代转变亦即“现代汉语”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圈内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三种类型:“翻译家”、“阐发人”和“创造者”,第一种人引进西方(沟通中西),第二种人改写古代(以今释古),第三种人拓展未来(开启新潮),三者都是“现代汉语”的催生者和受益人。就“诗学”的采用而论,“翻译家”借其输入了西语。“阐发人”用之翻新了文论,至于“创造者”则通过它构建着现代的文艺理论体系。
然而,所有道一切均依托于另一个关键——中西比较。
在中国,“诗学”的比较是从“文学”开始或由“文学”引发的。先是梁启超等人以西方为参照,发现以诗歌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对改造社会的功用巨大并由此产生对本土状况的不满,于是发起了“以西正中”式的“文学革命”;继而激起的是王国维等从观念视角出发,试着对影响中西文学实践的理论差异进行对照总结,从而引申出文论方面的中西比较;未了,由于作为比较的主要角色一一西方的文论核心逐渐被公认为“诗学”,于是以“诗学”为对象的比较便顺势而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