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对话中的道德建构: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对话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0789660
  • 作      者:
    胡振明著
  • 出 版 社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小说兴起的道德探究
第一节  小说兴起的道德因素
第二节  文学目的之争
第三节  对话中的道德教育

第二章  自我建构中的双声——《鲁滨孙飘流记》中的对话性
第一节  自传独白的社会性
第二节  宗教意识与个人发展的妥协
第三节  多重身份的对话融合
第四节  对话与妥协

第三章  融合中的双声——《帕梅拉》中的对话性
第一节  文本中的对话
第二节  对话中的困惑
第三节  美德的价值
第四节  美德与财富的对话融合

第四章  对话总的成长——《汤姆·琼斯》中的对话性
第一节  美德之争
第二节  对话的未完成性
第三节  双重反讽中的对话
第四节  善的成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十八世纪是英国君主立宪政权巩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时候。新兴资产阶级全面参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建构,以此塑建本阶级的社会公众意识。他们通过宣扬新道德观来规范人们的言行、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试图使新道德成为建构个人身份、塑造社会意识的途径。文学家们出于同一目的在自己的作品中积极进行道德说教,文学公共领域成为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建构的一个主战场,并和政治公共领域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公众意识。文学作品成为时代精神、道德理念变迁的记录,成为社会意识的缩影。新道德观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在始于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潮推动下,原本以神为中心的中世纪道德理念开始向以人为中心的道德观转变,到了十八世纪,转变基本定型。这个转变开启了人类对自己的新认识,为新道德观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道德主体由神向人的转变使道德规范准则也随之相应变化。
    《对话中的道德建构: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对话性》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小说兴起中的道德因素以及文学的目的性等问题进行探讨,然后综合论述小说对话中的道德建构。第二至第四章借用巴赫金关于对话的社会性、差异性和未完成性的论述,分别研究笛福的《鲁宾孙飘流记》、理查逊的《帕梅拉》和菲尔丁的《汤姆·琼斯》,重点在于通过对三部小说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具体阐明十八世纪英国小说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的道德观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