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张承志自选集.草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048102
  • 作      者:
    张承志[著]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承志,原籍山东济南,穆斯林。1948年秋生于北京。高中毕业后去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插队,放牧四年。这一特殊时代惠予的经历,使我深入了游牧生活。也是这一经历,鼓舞我用文学的口气发言,表达自己。
  1978年以来,若干次获得全国优秀短、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但是途中的成绩名誉不值得夸耀。在离开游牧民的身份以后,我与自己曾经住进的蒙古家庭保持了三十余年的交流和友谊。这使得我保持了对这个文化的持续三十年的观察。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但是真正毕业的“学校”,也许是西海固的贫瘠山地。在那里,我潜入了农村的底层,触摸了中国的深沉。
  曾就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但是均以退职为结束;因为生命的本质,不能玷污和束缚,哪怕放弃公职,意味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一介自由作家的视野,自由而辽阔:我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观察,扩大到新疆和甘宁青黄土高原,扩大为多角度的参照体系。三十年中,虽然只是浅尝辄止,我学习过蒙古语、哈萨克语和满洲语;并在蒙古草原、新疆南北的维吾尔绿洲和哈萨克牧区、以及甘肃、宁夏、青海的回族聚集地区,年复一年,住入农家,濡染和融入。不仅如此,生活还惠顾我远去西班牙、摩洛哥、日本甚至坚忍的拉丁美洲,锻打我的见识,丰满我的思想,帮助我寻找一介知识人的道路。
  我的微渺文学,不过是三片大陆的一抔沙土石砾。我用一生履历,否定了寄生强权和屈从金钱的方式。如今回顾当初,三十年弹指而逝,其间锻炼了的,也许只是立场。
  ——读者作证:在我至今出版的六十余册书籍中,并无附庸体制的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本书是他的自选集第一卷,以北亚草原为题材,精选了一批获奖小说和影响甚巨的散文。作者以人民之子的一片赤诚,热血浓情地描绘了充满诗性的游牧生活和深远辽阔的草原历史,把握蒙古民族的心灵模式,展示他们未被认知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在1978年的获奖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和《黑骏马》、《牧人笔记》中,他率先以“长调”一语,对蒙古古歌进行了类型归类和汉语表述;在80年代初期,他又提出了“游牧文明最后一页”的说法。种种创见显示了张承志对他者文明的尊重、融入,然后描写,因而每有新知独见的轨迹。这些特质使本书作品见识准确,抒情强烈,注满了生命的质感。
展开
精彩书摘
    时光白驹 曾经有过几个导演邀我去看他们拍摄的草原片。本来对我来说,在银 幕上看草原故事是一大享受,可是总是因为忙,竞一次也没能去看。有一 次当我无奈推辞时,一位导演的话使我吃惊了。他说:明天来看片就是朋 友,不来就是…… 就是什么呢? 大汗时代的朋友(那可儿,nohur)一词,是一种一生结伴、以命相托的 关系,而不是一种廉价的吹捧者。他认错了人没什么;而我要追寻的,是 和真的那可儿一起,维护我们一直称为母亲的草原。 所以接到宁才的电话时,说实话我犹豫了一瞬。但鬼使神差的事是常 有的,当我坐在八一厂的放映厅里,看见一片旱渴枯焦的草原在银幕上浮 现时,我意识到了一种严肃。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在城市化、沙漠化、商品化的狂飙暴风扫荡之下 ,惊恐、抵抗、迷惑、呼救的牧民家庭。青绿的家乡已彻底蜕变成荒漠, 止不住地羊在衰竭渴死,贩羊皮成了聪明人致富的手段。可怕的铁丝网如 同草海布雷,白马悠闲吃草之际踩中陷阱,险些被铁丝网缠死。泛滥的公 司和资本的喧嚣闯入草地深处,毡包前,安宁的天赋之权被无情地侵略了 。同时空洞的虚荣也在蔓延,到处有人自称孛儿只斤(Borjigin,成吉思汗 氏族)姓氏,却不见他们星点的实干。牧人祖传的所有权观念和秋营盘一起 ,在土地国有的堂堂名义下,一句话就被掳掠剥夺。以待客为传统、视买 卖为耻辱的游牧民族被迫经商的足迹是历史性的:站在汽车奔突的危险边 界,他们拥有的只是一缸酸奶,却没有价格和零售工具。一个平淡的情节 看得我惊心动魄:尽数卖光残存羊群、准备进城打工的一场戏,残酷地写 出了脆弱的游牧业濒临的破灭。皮已不存,其毛焉附,生存方式的穷途也 是美的末路,白马最后还是被卖掉了。当美好的白马被一个肥蠢的半裸女 人骑着走上歌厅前台,为红男绿女的狂浪欢乐助兴时,我明白了事态的严 重。这是古典的浩劫,是高贵的游牧文化的受辱。 结尾的雕琢与否,已经不要紧了;总之骑马的牧人被迫走向语言不通 的城镇。那匹化做了精灵的白马留恋着他,使牧人观众的泪水夺眶而下! 电影代整个困境中的草原提出疑问,因为突兀的一切太难理解。我也 一样,我和牧民们一起瞠目结舌。难道历史的翻页,一定就意味着传统的 破灭么?难道真的无法挽救一个古老文化、甚至无法挽救一匹马么?这不合 人意的现实,难道真是那么合理么?但是这不是一部环境片或抗议片;它只 是表达了牧人在历史剧烈变革中的震惊,代那些无言的人,诉说了满心的 紧张和对千年传统的留恋。 放映还没结束,我就决定要为它写些什么。想起前面提及的“那可儿 ”,我感到异化了的朋友观的肤浅。 我以为,这是八十年代以来最好的一部草原电影。它的叙事甚至有些 神异,因为情节的脚步那么平常,但寓含的指向却深具意味。几个次要人 物:在时光中萎缩了气质的陶高,其实在今日的蒙古世界比比皆是。结巴 地学说蒙语的汉族司机,是一种牧人魅力和思想的同盟者。孛儿只斤·比 利格也是必要的,他的刻画,给了误解民族精神的倾向以轻轻的一掌。 电影用蒙语娓娓道来,许多对话使人过耳难忘。如苏木书记的话很精 彩:“你的秋营盘?你的秋营盘是谁的?是苏木的。苏木又是谁的?苏木是旗 的。旗又是谁的?——国家的!”还有比利格也演得惟妙惟肖:“咦,你刚 才喊我什么?”比利格。“不,是孛儿只斤·比利格!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 ”不用说陶高倒卖白马时的蒙汉双舌头戏——都写得、演得轻灵而有趣。 白马一角也没有选美找一匹罕世奇骏担当,而是让一匹普通的老白马出场 ——它那么平凡真实,简直就和我离开草原时告别的那匹白马一模一样。 不用说著名女演员娜仁花的表演分寸严谨(她只是忘了在卖酸奶时把车 卸了让牛歇息),导演兼男主角的宁才,络腮胡子虎背熊腰,在银幕上传达 了一种牧人的亲切。他们踏着满地沙砺的咔嚓的靴子声,像今日沙漠草原 上,苦涩的牧人的心跳。 大作品往往是朴实无华的。这部电影毫无炫弄民俗的花哨,它叙事的 朴素,甚至使人猜测出自一种老练的手笔。其实不然,作者只是些普通的 草原儿女,我甚至怀疑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尖锐。日子一般的平凡镜 头,把人引到了历史的关口。待人吃惊时,故事的毡帐已经搭成。 电影的题目叫做《季风中的马》,但蒙文旁译却是《Qag—un saral》 。这个蒙语词组一下子抓住了我。它译回来很难:saral是一种白马的颜色 ,它不能使用“白”(qagan),因为后者纯白如同理想。而qag则是时间、 时光之意。这个题目起得好——它隐喻了一种文明、一个民族在狂暴的时 光变移之中的姿态和立场。一匹驳杂的白马挺立时间之中,系着我们的情 感,如我们自己的象征。同时,科尔沁草原出身的大胡子那可儿也有个好 名字,宁才的原文是“能赛”,neng sayin,“更好”,如牧人朴实的希 冀。这个片名引我久久地遐想。有一个汉语词叫做“白驹过隙”,它强调 的是时光的迅疾无常。牧人的思路有所不同,他们渴望的是——白驹在时 光中的永恒。 这是一次文明内部的发言。在浮躁的风潮之中,它的观众必然是有限 的。在侏儒主义侵淫的今天,它还可能受到冷遇之外的讥讽。但是蒙古、 哈萨克、西藏和裕固,整个北亚的游牧民族都会支持它。现实愈是严峻、 退化愈是惨烈、对民族价值的侵犯愈是肆无忌惮,它就愈会显示出一种道 德的力量和悲悯的警喻。 我们曾期待地说,真正深刻表达游牧文化的作品,应该产生于牧民的 儿子之间。虽然,前定在成全这样的人之前,会严厉地要求他的许多素质 ——现在,我们终于辨清了出现的入影,虽然路还正长。 2005年4月9日 P324-328
展开
目录
小说
黑骏马
卡拉·戈壁
春天
北望长城外
晚潮
雪路
顶峰
亮雪
北京草原
绿夜
第一辑 散文
汗乌拉
袍子经
春水泛滥时
劳动手册
又是春天
听人读书(节选)
北方女人的印象(节选)
第二辑 散文
危险的生命
午夜的鞍子
狗的雕像
历史与心史
安宁的权利
呜咽的马头
时光白驹
公社的青史
掩卷追怀亦邻真
全家福
第三辑 散文
草地十张画
马的颜色
与草枯荣
二十八年的额吉
一页的翻过
代后记:折一根芨芨草做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