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学:彩图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33969
  • 作      者:
    曹卫东主编
  • 出 版 社 :
    海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彩图版中国文学》是青少年科普知识的理想读本:图文互注、版式新颖美观,再现中国文学的经典内容,集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是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的理想读本。主体文字多角度、全方位解构中国文学,兼辟大事年表、相关链接、中国文学大事记等辅助栏目,功能全面,方便实用。近600幅精美图片,包括名人像、著作书影、遗迹、历史文物照片、经典名画、雕刻品、经典场景等,信息量大,可观性强,配以准确精当的图注文字,充分拓宽读者视野,开辟思维想象空间。版式设计、图文编排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有机融合,并将此设计理念贯穿于制作的整个过程,全面提升本书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曹卫东,男,1968年5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还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德国《论证》杂志和香港《社会理论学报》编委、德国普莱斯纳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等。曾先后到德国、荷兰、波兰、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或从事学术交流。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文学(彩图版)》以读者的阅读为本位,打破了传统的以文字讲述的单一模式,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版式,全方位、新视觉、多层次地阐释中国文学。全书共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朝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八个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国文学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过程。增设的中国文学大事记和世界文学大事记等多个辅助栏目,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展,全面地解读中国文学。同时,编者选配的近600 幅内容涵盖面广的图片,文图对应,互为解释与补充,方便读者理解作品。
    精炼简洁的文字、科学的体例和创新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和一个崭新层面去考察文学,感受文学,思考文学。
展开
精彩书摘
    《论语》与《孟子》
    凭借着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奴隶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终于露出了衰老的迹象。原来维系着社会关系的“礼”,在此时已经瓦解崩溃。道德在沦丧,伦理在瓦解,传统在丢失。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一些缅怀着周王朝辉煌历史的仁人志士,开始用他们不倦的儒家言说为重建礼乐社会而奔波。在深邃的历史甬道中,他们的心志是那样的凄苦,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他们的面孔是那样的清晰。他们的学说虽然在当时遭到抵制,却在后来统治了中国两千年。
    先知之门:《论语》
    他从时间深处走来,深邃的目光穿透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超前的智慧照亮了整个黑暗时代。他高尚的品质像高山大河一样令人景仰,他简短的言说为一个五千年的泱泱大国打开了先知之门。他就是孔子,一个百折不挠的活动家,一个忧思重重的思想家,一个万世师表的教育家。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据孔子说,他的祖上居住在宋国,后来为了避祸才逃到鲁国,定居下来。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曾以勇敢和臂力过人立下战功。叔梁纥在66岁左右与未满20岁的颜徵在结婚。婚后两人曾到山东曲阜东南的尼山拜神求子;后来生下了孔子,便取名为“丘”,字“仲尼”。他3岁时就遭受了丧父之痛,母亲颜氏把他带到当时鲁国的都城曲阜。他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青年时代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大约30岁的时候,他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受业门人先后达到3000多人,其中杰出者72人。身处于硝烟弥漫的乱世,感受着天下苍生所遭受的深重灾难,孔子,这个悲天悯人的圣哲,一心想通过传扬自己的思想来改变乱世,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于是他游走列国,劝说各国君主接受自己振兴礼乐的主张。然而,在一个普遍崇尚开疆拓土、征战杀伐的功利年代,他理想主义的主张注定只能是悲怆现实的一个不起眼的注脚。孔子50岁的时侯,开始了从政生涯。他先是在鲁国当过“司空”、“司寇”的官职,任期都很短,最后他被迫离开了鲁国。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宋、陈等10多个国家,受到过围攻,挨过饿,末了只好重返鲁国。直到68岁时,这位一生踟蹰不得志的智者,才重返鲁国,从此专心从事整理和传授典籍的工作,直到73岁逝世。他所整理的《诗》、《书》、《礼》、《易》,他所编著的《春秋》等古代文献,每一部都成为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经典之作。《论语》曾被称作“中国人的圣经”,在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中,享有独一无二的至尊地位,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论语》作为记载这位圣贤和他弟子言行的著作,它大约编定在战国时期,不但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堪称名著。
    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礼制、挽救社会道德沦丧而奔走。他不靠金钱,不靠强力,也不用宗教的力量,为什么能使得3000门人、72贤人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到老呢?《论语》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他的抱负是何等的远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对理想的追求又是何等的执著。“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的胸襟是何等的大气;“子厄于陈蔡,而弦歌未绝”,他的是风度又是何等的洒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对人是何等的歉卑和宽容;“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也,辑让而升,下而饮。所争也君子”,他为人处事又是何等的光明磊落。
    《论语》中浮现的孔子,以炯炯的目光洞彻了人生,领略了宇宙的至理,却又是如此的寂寞,不被世人了解;他是如此执着,为实现自己的主张、拯救天下苍生而奔走不休,而他同时又是如此的豁达,不自怨自艾。是的,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学而不厌,悔人不倦”地追求大道,然后把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传递给别人。弟子从他身上吸取的,是厚道慈善的宽容仁爱精神,是反省自躬的自我批判精神,是至大至刚的拼搏进取精神。智慧而不自满,温柔敦厚而不软弱,为理想奔波不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巨大的人格魅力,使他不追求地位而追随者无数,不追求名声功业而名垂千古,功成万代;同时,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确立了中国儒家具有终极关怀性质的宗教品格,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处于乱世中的孤独个体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并为几千年的中国文人立下了立身、处世的楷模,也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立下了齐家、治国之本。
    整部《论语》,都是由孔子和弟子的对话组成。然而在短短的对话中,却已经孕育着后世散文叙事、议论、写入的基本创作要素。《论语》语言十分简练,但是却善于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因此读来无不用意深远,洋溢着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由树之常青象征坚贞凛然的风骨,这不仅仅是对松柏的赞颂,更是对丰富的社会现象的概括。后世多少诗人笔下所歌颂的“郁郁涧底松”,都是从《论语》中得到了启示。《论语》更善于在简单的对话中描写人物。《先进》篇侍坐一节,描述孔子听弟子各言其志,在短短的言谈中,子路的直率、冉有的谦恭、公西华的长于辞令都跃然纸上。而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描绘,更是将一种安贫乐道的情怀,一种潇洒倜傥的风度,都体现在生动鲜明的生活画面中。仁者的精神境界变成富于审美意义的形象,平易亲切而情趣盎然。
    浩然之气:《孟子》
    就在孔子去世一个世纪后,一位名叫孟轲(约公元前370—前289年)的邹国年轻人,由于景仰孔子学说,而模仿孔子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企图将孔子终身未竟的事业在百年之后完成。然而,推崇“仁政”言说的孟子也和孔子一样碰得头破血流。于是,他也和他所敬仰的孔子一样退而著书,从而成为儒家的又一名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作为孔子忠实而出色的继承人,孟轲的思想本于孔子而又有所发展。他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主张使人民安居乐业;他主张建立一个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社会;他主张“民贵君轻”,对当时某些统治者虐民以逞的行为提出尖锐的批判,甚至斥责为“率兽而食人”(《梁惠王》)。他甚至对君主的个人绝对权威表示否定:“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离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梁惠王》)这样的话,在专制强化的后代就没有人敢说了。
    然而与孔子的深沉庄重、谨慎省身不同的是,孟子是一个锋芒毕露、自负好强的人。为了让他“仁政”的思想推行天下,他动辄便与人言辞交锋,唇舌开战,而且必欲争胜。这种好胜的性格反映在《孟子》里,就形成了理直气壮、慷慨激昂的风格: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
    孟子曾经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这种浩然之气,是一个正直笃行的士大夫对仁义道德进行坚持不懈的修炼,从而形成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人格魅力。由这种人格魅力所决定,《孟子》在嬉笑怒骂之间传达观点,绝不作吞吞吐吐之状,感情激越,词锋犀利,气势恢宏,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横行无阻,震荡乾坤。这种理直气盛的做人和行文的风格,以其巨大的魅力,影响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作为儒家学派最出名的两部经典作品,《论语》与《孟子》为后世提供了垂范千年的立身、治学准则和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尽管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是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而把《论语》和《孟子》奉为规范人民思想的圭臬,但是《论语》和《孟子》宝贵的“仁”的思想,却是黑暗的奴隶社会中,人性觉醒的一道灿烂的曙光。 
    ……
展开
目录
先秦文学
洪荒歌谣与神话传说
《诗经》
《左传》与《战国策》
《论语》与《孟子》
《老子》与《庄子》
屈原

两汉文学
司马相如
班固和张衡
《史记》
《汉书》
两汉乐府
《古诗十九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三曹与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西晋文坛
陶渊明
谢灵运和鲍照
永明体
庾信
《搜神记》和《世说新语》
《文心雕龙》
南北朝民歌

唐朝文学
初唐四杰
陈子昂
《春江花月夜》
王昌龄
王维和孟浩然
高适和岑参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刘长卿和韦应物
韩愈和柳宗元
元稹和白居易
孟郊与贾岛
李贺
杜牧
李商隐
唐代词家
李煜
传奇

宋元文学
柳永和晏殊
苏轼
秦观与晏几道
周邦彦
李清照
辛弃疾
姜夔
张炎与蒋捷
宋初诗坛
苏轼的诗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陆游和“中兴四大诗人”
欧阳修与三苏
王安石和曾巩
《太平广记》
《西厢记》
关汉卿
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
元代散曲

明清文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词话》
《三言二拍》
《牡丹亭》
李玉与李渔
《长生殿》
《桃花扇》
晚明小品文
清代桐城派
清代诗歌
清词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李汝珍与《镜花缘》
曹雪芹与《红楼梦》
《官场现形记》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现代文学
鲁迅
郁达夫
茅盾
巴金
老舍
沈从文和钱钟书
曹禺
冰心和朱自清
许地山
林语堂
郭沫若
新月派
艾青
穆旦
当代文学
十七年的小说
十七年诗歌与散文
新时期小说
新时期诗歌
新时期散文
新时期话剧
革命“样板戏”
人生的选择和思考
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
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红高梁》
《动物凶猛》
苏童与《妻妾成群》
90年代的写作
红色经典《敌后武工队》
《高山下的花环》
当代军旅文学
后红色经典
郁达夫
茅盾
巴金
老舍
沈从文和钱钟书
曹禺
冰心和朱自清
许地山
林语堂
郭沫若
新月派
艾青
穆旦

当代文学
十七年的小说
十七年诗歌与散文
新时期小说
新时期诗歌
新时期散文
新时期话剧
革命“样板戏”
人生的选择和思考
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
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红高梁》
《动物凶猛》
苏童与《妻妾成群》
90年代的写作
红色经典《敌后武工队》
《高山下的花环》
当代军旅文学
后红色经典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