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19038
  • 作      者:
    盖光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盖光,男,1956年10月出生,山东烟台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丛事文艺学、美学与生态文化研究,讲授文艺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西比较美学、生态美学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5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出版专著有《文艺美学》(合著)。现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生态文艺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现代转换。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是2005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文艺学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的结项课题,《生态文艺与中国文艺思想的现代转换》是从生态文艺的基本观念到历史扫描,进而比较宏观地把握中国美学中的生态思想及中国古代艺术中生态性体验的特点,并由此通过对中国古代美学与艺术的生态特点的认识,通过对其理论及审美转换性的把握而引申至现代,着力挖掘其现代意义及价值,并且还致力于通过多向度转换途径的分析进而寻找其与当代西方生态批评的结合点及学理整合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为什么要建立生态文艺观念<br>    建立生态文艺观是时代使然,是人类追寻未来性优化存在的必然,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生存面临着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也不是因为人类自身还存在面临着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也不是因为人类自身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抉择,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所必须进行的自我剖析,并且是人类可持续性走向未来的必然要求,建立生态文艺观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人们认识生态存在的必然性,体验人的生态化生存的合理性,在融通人与自然所建立的生态和谐关系中能够审美地激发生命活动的机能,能够审美化地演替物质交换、能量输入输出及信息传递的生态节律,而且能够促使我们从精神和心灵深处将这种认识与体验作为积极主动的生存需求,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指向性,从而引领我们始终能够依据生态存在的规律性,并能够以韵律化、诗意性地构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机理,搭建人类通向未来之路的优质生存的桥梁,使人的本真“澄明”使人的和谐、诗意的生存“美态”得以显现。<br>    一、生态文艺的“本然性”<br>    生态文艺是人的文艺,也是自然的文艺,但终究是人的文艺,缠绕这样的话语,其根基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关系。这同时表片了两种可能:一是生态文化作为人的生存而创生的一种生命体验形式,是难以别离自然生态而存在的,或者是说,自然生态作为生态文艺存在的根基,理应有其“本然性”的存在形式;二是生态文艺的意义及魅力,或者是其艺术本性的“敞开”,无不得自于自然生态,得自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关系。
展开
目录
前言 生存论关注:文艺学研究的旨归<br>第一章 为什么要建立生态文艺观念<br>一、生态文艺的“本然性”<br>二、生态文艺观与“生态人”构建<br>三、生态文艺观与生命多样性<br>四、生态文艺观与“亲和”性的生存视角<br>五、生态文艺观与人类生态责任<br><br>第二章 生态文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br>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性及逻辑性<br>二、生态文艺与人的多重存在的生态关系<br>三、生态存在与艺术存在的多重生态关系<br>四、生态文艺与系统整体性的方法论<br>五、生态文艺与复杂性思维<br>六、生态文艺与诗意思维的体验性<br><br>第三章 生态文艺的生态哲学基础<br>一、生态文艺与生态智慧<br>二、生态文艺与生态法则<br>三、生态文艺与生态伦理原则<br>四、生态文艺与生态价值<br>五、生态文艺与主客体生态<br><br>第四章 生态文艺与人的生存<br>一、生态文艺与生存“世界”及艺术过程<br>二、生存视野的生命“金字塔”<br>三、生态文艺与人的和谐性生存<br>四、生态文艺呈现的“诗意地栖居”<br>五、生态文艺与人的精神生态征象<br><br>第五章 生态文艺的历史性视角<br>一、生态文艺的历史与逻辑<br>二、生态文艺的古代形态<br>三、生态文艺的近现代形态<br>四、生态文艺的未来形态<br><br>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深生态智慧<br>一、“道法自然”与“自然无为”的生成性智慧<br>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转换性节律<br>三、“和而不同”与“致中和”的审美智慧<br>四、“天地人”三材的运行系统<br>五、“民胞物与”的交融情结<br><br>第七章 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生态审美支持<br>一、自然审美之于生态审美:人与自然的生态共生体验<br>二、“化”性:转换的生态韵律及审美内涵<br>三、“无”性:生态审美的内在依据与艺术美的“功”力<br>四、“象”性:自然生态与人心“营构”的审美载体<br>五、“神”性:“穷神知化”的审美韵律与艺术的妙造<br>六、“德”性:人格塑造的审美愉悦与精神超拔<br>七、“境”性:生态审美转换及主体性升华的载体<br>八、“大”性:生态审美的基质与多样化的融合形态<br><br>第八章 理论转换的层面<br>一、理论转换的价值立场<br>二、基础层:范式转换的启示<br>三、方法层:思维品质转换的脉系<br>四、回归层:人类学视野的转换<br>五、语境层:话语转换与对话<br><br>第九章 审美转换层面<br>一、审美转换:生态和谐体验的深层追问<br>二、拓展层:生态审美通达爱意文明<br>三、关怀层:生态审美悟解人文生态智慧<br>四、接续层:审美现代性转换及其推进<br>五、现实层:日常生活的生态审美化<br>六、支持层:现代人居环境的生态审美化及优化策略<br><br>第十章 生态批评:对接、整合与艺术实践<br>一、生态批评的理论方位<br>二、生态批评:绿色思绪与文化现象<br>三、生态批评:实践一种“生态世界观”<br>四、生态批评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对接<br>五、生态批评:整合性的生态文艺视野<br>六、生态文艺与生态批评:走向解放的人文关注<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