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插图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25991
  • 作      者:
    杨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作者简介
    杨义,1946年8月生,广东省电白县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著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二、三卷)、《鲁迅小说综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中国历朝小说与文化》、《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新文学图志》(上、下册)、《中国叙事学》等学术著作近二十种。论著曾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以来优秀学术成果奖”等多项奖励。传记列入美、英《世界名人录》,为美国传记研究中心列入“世界五百领先者”。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插图本)》应合着中国古人观察日月运行的周天十二宫之数。由此衍化成十二地支,及其相对应的由子鼠到亥猪的十二生肖,直至衍化出《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副册、又副册。《水浒传》一百单八将,无论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员地煞星,都有十二作为基数。十二之数溟濛渺远地散布于天地万象,形成一个神秘而有序,流动着生命动静资讯的数理系统。对于这个神秘而奇异的系统,我们应该操持现代意识、开放视野和创新精神,入乎其里而探其神髓,出乎其表而悟其通则,从中解放出丰富多彩的民间生命、文化智慧和叙事妙招。<br>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多是民间智慧书。它们以出神入化的奇笔,牵系着市井与江湖,情场与战场,在人类文学中自成文化叙事的系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主要人物群体,为何都重复着“主弱从强”的结构模式?《红楼梦》为何一开头就写女娲炼石补天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而且偏偏追踪着那块未入补天体制的多余石头的行事、梦思和惹祸?《西游记》为何在大闹天宫后写了九九八十一难,并且在取经大功告成后,偏在未足的一难中让通天河的老鼋把经书翻入水中,留下完满中的缺陷?古典小说名著留下太多的文化之谜,需要我们创造“中国新读法”予以破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讲 文人与话本叙事典范化 一、话本和文人互动互补的审美动力结构 话本小说由发生、兴盛到定型,凝聚着中近古时代数百年间说话人和文 人的双重智慧。以往的文学史研究对说话人“捷口水注”的辩才和表演的家 数较多关注,而对文人化俗为雅、点铁成金的作用却较少用心,这势必影响 把话本小说作为叙事艺术品进行研究的深度。显而易见,文人在不同层面和 程度上代表着、携带着中国丰富悠长的文化传统,他们对话本艺术的参与, 既意味着对正统的叛离,又必然带来了对村俗的超拔。他们既接受了说话伎 艺鲜活泼辣的感染,又使话本渗入了精致圆融的审美意味,从而逐渐纳入了 中国书面文学的系统之中。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人的介入和参与 ,就没有中国话本小说的精致化和典范化。 文人间接或直接地参与说话艺术,大体有三种形式。其一是话本不仅取 材于民间传闻,更重要的是取材于文人笔记和传奇,从而以独特的方式把中 国文言系统和白话系统的小说相互沟通了。《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把这一 点讲得很清楚:“夫小说者,虽为末学,尤务多闻,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 览该通之理。幼习《太平广记》,长攻历代史书。……《夷坚志》无有不览 ,《■莹集》所载皆通。”①把“末学”变得“多闻”,由“庸常浅识”变 得“博学该通”,说话人在敷演笔记传奇的素材的同时,无疑也汲取了这些 文人笔墨中的潜在母题和情节模式。这一点,只要对比一下《夷坚志》和宋 元话本中写人鬼之恋,常有道士法师介入的叙事模式的一脉相通之处,就不 难明白了。 然而汶种文人参与是被动的,他们写笔记传奇只为了猎奇娱情或炫耀词 采,并不存在着期待后世艺人把它编成话本的目的性。属于主动参与的是另 一种形式,即书会才人的参与。现在所能看到的元刊讲史平话和明刊较原始 状态的话本,大抵可以推测为由于元代“九儒十丐”的社会政策和中断科举 的文化政策而浮沉市井的才人手笔。他们或录瓦舍伎艺以备流布,或采民间 传闻以供表演,在话本成为“本”中充当了关键角色。《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话本保留着这样的话:“俺今日且说一个俊俏 后生,只因游玩西湖,遇着两个妇人,直惹得几处帅l城,闹动了花街柳巷 ,有分教:才人把笔,编成一本风流话本。”这是才人借说话人之口声明自 己的著作权。书会才人是市井知识者,是半伎艺人,《武林旧事》第六卷把 他们的书会与小说、演史、影戏、唱赚同列于“诸色伎艺人”的名目之下。 即是说,他们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人,他们把“说话”由口头文学过渡到书 面文学,却未能在本质上提高话本艺术的审美层次。《杨温拦路虎传》话本 透露:“才人有诗说得好:‘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渴时一点 如甘露,醉后添杯不若无。’”这种世俗格言式的所谓“诗”,是和瓦舍伎 艺处在同一审美层次的。因此,书会才人对话本的参与是主动的,但在相当 程度上是附庸性的。 真正给话本小说拓开一个新的境界,并以书面文学形式造成广泛而深远 影响的,是中晚明文人的第三种形式的参与。这次参与是主动的,大规模的 ,而且在本质上提高了审美层次。明代嘉靖间人洪椴编印《六十家小说》, 对早期话本作了相当规模的汇集保存工作,为其后的文人参与选辑修改提供 了便利。从洪刻残本,即今题《清平山堂话本》的粗糙讹误之处着眼,这次 编印并没有多少文人精心参与的痕迹。大约二三十年后的万历年间,又出现 了熊龙峰刊行的话本小说。从今存的四种中可以同《清平山堂话本》相参照 的《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来看,它对原本作了一些文字订正,对一些场面 描写偶尔添改,使在场人物的言谈举止照应得略为周到妥帖。但其去取改削 的程度是相当有限的。 论及《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有必要反过来强调一点:文人虚构言情 作品假如没有经过民间文学的渗透或洗礼,容易带上一种顾影自怜之态,于 绮艳柔靡的风格中显得境界狭小。这篇作品写明代洪武年间冯伯玉收养在临 安赵将军家中,与其女儿云琼相恋相悦、游宦分离、立功册封而最终夭逝的 思恋历程,当是明初文人的拟话本。作者借这双有情人的手大作情诗,使几 乎是一帆风顺的恋爱变成了一场小心眼的精神磨难,见风是雨,忸怩作态, 似乎带点神经质。这种文人之作增加了心理描写的深度,却付出了人生视境 的代价,因此冯梦龙编撰“三言”的时候把它删落了。 话本和文人各自的优势是互动互补的,缺一就会趋于鄙陋或平庸。话本 启示文人以开阔的人生视野和新鲜的叙事方式,文人弥补话本以精致的美感 和典范性的操作。在这种互补互动的文学存在形态中,比熊龙峰刊行小说晚 出二十余年的冯梦龙的“三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三言”的名目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较之《六十家小说》的集名 《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于娱情 之余增加了更多的世道人心的反省,追求着明哲、通达和恒远,散发着哲理 意味和人生感悟。作为编撰者的冯梦龙是洞察历代小说源流的,认为“大抵 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他是推崇宋以后话本的感人 之“捷且深”的,但既然他对整个小说源流已有宏观把握,便能超越宋元明 话本自身的评价体系,借助唐人的“入于文心”反省宋人的“谐于里耳”。 因此他在对宋元明话本的选择、修饰中,能够站在高出于曾经选入《玩江楼 》的洪椴刊行小说,以及曾经选入《双鱼坠记》的熊龙峰刊行小说的审美层 面之上,指出“《玩江楼》、《双鱼坠记》等类,又皆鄙俚浅薄,齿牙弗馨 焉”②。正是这种统观全盘,因而能博览约取、厚积薄发的文人修养优势, 使冯梦龙这一流文人能够富有成效地推进话本小说精致化的进程,并终于达 到典范化的境界。由于相当精致的典范化话本小说的感召,作家创作有规矩 绳墨可遵循,加上书商出版牟利的刺激,冯梦龙之后出现了凌漾初这样的拟 话本大家。在二十年间大约有二十部作家个人的拟话本集问世,形成一个颇 为可观的浪潮。又由于文人作家具有与市井说书人不同的文化素质和优势, 拟话本风潮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固有程式巳不足以完全容纳文人才情,因而 出现了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以及艾衲居士《豆棚闲话》一类走 出话本的作品。 在话本和文人的互动互补的审美动力结构中,说话人的辩才和文人的文 心构成双向运行的两极。而这份文心则经历了走入话本,推动话本典范化, 并最终走出话本的易位过程。本文的宗旨是探讨易位过程中最为微妙的一段 :推动话本典范化。P1-4
展开
目录
序言<br>导言 中国古典小说的本体阐释和文体发生发展论<br>第一讲 文人与话本叙事典范化<br>一、话本和文人互动互补的审美动力结构<br>二、入话和正话的“有意味的错位”<br>三、由俗趋雅和叙事焦点盲点的调整<br>四、韵散交错的精致化和审美浓度的增加<br>五、伪书《京本通俗小说》和宋元话本的叙事方式<br><br>第二讲 《三国演义》的悲剧结构和经典性叙事<br>一、悲剧态势的形成和民间心理原型<br>二、“战争与人才”母题以及兵、道互渗模式<br>三、具有结构价值的探听效应和数序组合<br>四、两极共构的立体动态审美功能<br>五、叙事时间和历史时间的疏密张弛<br><br>第三讲 《水浒传》的整体生命和叙事神理<br>一、神秘的宇宙意识和参数叙事<br>二、心理、社会、玄想三层面的结构张力<br>三、折扇式列传单元和群体性战役板块<br>四、似真传神主义的叙事谋略<br>五、以局部限知实现整体全知的流动视角<br><br>第四讲 “剪灯三话”的文化意识和叙事谋略<br>一、百年乱离对传奇笔墨之志怪的刺激<br>二、乱世悲凉淡化后的养性炫才<br>三、在风流和礼防共构中欣赏人间情欲<br>四、在玄怪幻想和时空错乱中反省历史<br>五、意象叙事与话本趣味的影响<br><br>第五讲 《西游记》:中国神话文化的大器晚成<br>一、“三教归心”情结和超宗教自由心态<br>二、个性神群体及其精神哲学隐喻<br>三、神魔观念重构及其拓展的幻想空间<br>四、神秘数字和神奇情节相组合的结构体系<br><br>第六讲 《金瓶梅》:世情书与怪才奇书的双重品格<br>一、“世情——奇书”的审美旨趣悖谬双构<br>二、文人小说对传统文学的多层次戏拟<br>三、对正统哲学和世俗宗教的信仰危机<br>四、“情欲与死亡”母题和人物“三绝”<br>五、叙事语言系统的变革和意象性<br>六、结构的“道”与“技”以及对生活原生态靠拢<br><br>第七讲 李渔小说:程式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张力<br>一、托钵山人、快乐浪子的复杂自我<br>二“三美俱擅”原则和“才貌风流”正反模式<br>三、名士、戏曲家、园林嗜好者对话本体制的改造<br>四、“俗中求雅”和喜剧化语言风格<br><br>第八讲 《聊斋志异》充满灵性的幻想和叙事方式<br>一、蒲松龄寻找精神系统<br>二、颠倒的世界和沉重的幻想<br>三、灵魂幻想的乡野气息和灵秀不俗<br>四、花妖狐魅的笑影和诗情<br>五、以生命精华激发叙事体制活性<br>六、在博取传统和投射作家心灵光影之间<br><br>第九讲 《儒林外史》的时空操作与叙事谋略<br>一、百年文化反思和“叶子”式结构体制<br>二、把清事推至明朝后的“帝都情结”和“精神家园”<br>三、瞬息烟尘中的真儒理想和名士风流<br>四、“瞬间百年”时空操作中的悲喜剧和智性美<br><br>第十讲 《红楼梦》:人书与天书的诗意融合<br>一、“天·人”奇书品格与复合视角<br>二、生活原生态和对比原则的张力<br>三、“影中影”描写术和悖谬性扭结<br>四、神话素之意象和预言叙事的多维性<br>五、真幻雅俗错综的时空结构及其人文化<br><br>第十一讲 《红楼梦》与五四小说<br>一、在“神圣施、曹,土芥归、方”思潮中<br>二、“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和悲剧文学形态<br>三、个性思潮的解读和汲取<br>四、对妇女和婚姻爱情问题的妙悟与误认<br>五、描写手法的模仿、点化和转型<br><br>第十二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叙事智慧<br>一、以王充、应劭杂说改造志怪文体<br>二、陷入开明的迂腐和困惑的固执的文化怪圈<br>三、以博学老者晚秋气象讥评传奇小说青春气息<br>四、借幽怪以阅世和归隐于心的孤独感<br>五、学问家笔下的“狐鬼”和狐鬼中的“学问家”<br>六、叙事功力和反虚构之间的张力<br>七、复式视角和“元小说”<br><br>结论 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对两千年小说叙事的综合考察<br>一、文化对行原理与易行、道行图谱<br>二、潜隐圆形结构对应于审美理想及其适应性和涵容力<br>三、圆的破裂与参数叙事<br>四、阴阳两极共构的叙事动力学及其四种表现形式<br>五、视角的群体流动性、层面跳跃性和玄学性<br><br>附录一<br>台湾版《中国历朝小说与文化》序言<br>附录二<br>台湾版《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史论》自序<br>附录三<br>台湾版《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史论》前言——白话小说由口传走向书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