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编辑人语
导论 现代文学·教育体制·知识生产
上编
第一章 何种文学,怎样现代?
第二章 “校园内外”与“课堂上下”
第三章 “新传统”与“文学史”
第四章 翻译的“主体”与思想的“主题”
第五章 “主奴结构”与“底层”发声
下编
第六章 王国维“审现代性”的危中之机
第七章 蔡元培:国家、社会与大学的辩证法
第八章 胡适:再造“历史”的“神话”
第九章 周作人:写史偏多言外意
第十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分期的意识形态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鹅湖”取意于南宋时期江西铅山的著名书院——“鹅湖书院”。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曾同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后人称之为“鹅湖之会”,传扬天下而成为士林佳话。后来,“鹅湖之会”便被作为一种学术盛况和学术传统的象征,寓指各种学术思想和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和不同思想相互砥砺,相互促进的学术风气。
近十几年来,中国人文社科的“引进—模仿”色彩逐渐淡出,而“创造—参与”之追求日益凸显。经过80年代的激越蹈厉、90年代的沉潜蕴积,中国学术正在深入精进,这套“鹅湖学术丛书”即以此繁荣学术为念。这套丛书以“学术原创”、“中国话语”、“问题意识”为原则,有别于充斥坊间的整理汇编类图书、简单译介类图书等,超越了重复堆垛而毫无创新的学术泡沫。
《危机时刻的文化想像:文学·文学史·文学教育》通过现代文学教育体制、文学史写作方式、文学出版制度、文学翻译等具体问题的剖析,运用知识社会学和方法、结合文学史、思想史与制度史,探讨了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回应危机的想像方式是如何在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历史共处知识的现代化进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对文学所在的制度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有力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历史深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