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批评实践教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055955
  • 作      者:
    赵炎秋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学批评实践教程(修订版)》共介绍了23个批评流派,分为23章。每章包括基本理论、批评方法、作品解读、解读范例介绍等四个部分。基本理论部分介绍这一流派的理论框架和主要观点,批评方法部分介绍这一流派常用的批评方法与技巧,作品解读部分运用这一流派的相关理论具体分析两到三鄙文学作品,解读范例介绍部分则主要是介绍这一批评流派的知名作家所写的比较重要的批评作品,特别是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批评。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阅读本教程后,不仅能够了解各个批评流派的基本理论与批评方法,更能了解具体的批评过程和操作程序,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理念与方法去解读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并试着自己动手去解剖一只“麻雀”。自然,这种尝试在开始时可能会有一些模仿的痕迹,但对初学者来说,模仿实际上也是进步的必然阶梯。关键是要迈出这一步。关键的第一步迈出之后,再持之以恒,模仿的痕迹自然会越来越少,批评的技巧慢慢也会炉火纯青。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学批评实践教程(修订版)》:
  一、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非个人化理论”由T·S·艾略特提出,艾略特在其早期代表作《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感情的脱离;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①首先,在艾略特看来,“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与此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是自荷马以来欧洲整个的文学组成的一个共时存在的局面,这一文学史作为外在权威规范着作家创作和文学批评。其次,作者也不能随便把诗当作表现自己的个性或者抒发自己情感的工具,因为诗歌和作者的关系在于,“诗人没有什么个性可以表现,只是一个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个性,使种种印象和经验就在这个工具里用种种特别的意想不到的方式来相互结合。许多对于诗人本身是很重要的印象和经验,而且在他的诗里也是很重要的,对于他本身和他的个性也尽可以没有多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应当做何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就得随时不断地放弃当前的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艾略特这里强调的是诗人应当避免把作品当作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心境。而这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就是所谓的“客观对应物”(obiective correlative),也就是他所说的“工具”。而这种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因而是文本本身而非作者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所以,与文学文本相比较而言,作者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就相当的低了。
  二、瑞恰兹的诗歌语言本质观和语境理论
  瑞恰兹通过对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的本质的区分来确定文学的本质。在《科学与诗》一书中,瑞恰兹阐述了这个问题。
  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现实中和心灵上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使人们不得不去面对日益科学化的世界。但是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够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是科学只能告诉我们某某“是怎样”的,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是这样”的,或者说对于事物的根本性质,科学无法做出回答,因此,科学也就不能回答“我们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瑞恰兹认为,在现代社会,科学解释不了,宗教和哲学也解释不了这个问题,信仰的缺失使人类和社会处于一种紧张之中,这也是现代文明遭遇到的最大危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瑞恰兹说:“也许我们自己能够解决,一半借着思考,一半用别种方法重新组织我们的心灵。”瑞恰兹赞赏雪莱所提出的“诗人是未经公认的世界立法者”,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诗歌勉为其难,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的心灵的重任。
  瑞恰兹将科学的陈述称为“真陈述”,而诗歌陈述,由于它是一种感情的陈述,涉及的是人的情感和态度,没有具体的指称客体,因而无法得到经验事实的证伪所以称为“伪陈述”(pseudo statement)。伪陈述是一种情感语言,虽然称其为“伪”,但是它却具有“诗的真实”。虽然从现实的角度讲,“真陈述”对我们更加有益,但是它只能增加我们实际统治自然的力量,却无法使我们去面对人性、面对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所以,“伪陈述”——也就是诗的语言,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去面对这个世界,进而恢复它的诗性。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瑞恰兹的“伪陈述”是不夹杂任何的信仰的,也就是说,只有不具有任何信仰的诗歌语言才不会与科学的语言发生冲突,任何将信仰导入诗歌的企图都是对诗歌的亵渎。此外,瑞恰兹的这种区分并不代表科学与诗是对立的世界,而是意在说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各有其自身特性的两种活动。这里体现了瑞恰兹维护文学本身审美独立性的思想。事实上,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也正是文学与科学的区别。那么,如何在不受任何信仰影响的前提下去分析诗歌语言呢?这要靠语境理论来完成。瑞恰兹的语境(context)理论从语言人手,非常注重对诗歌语言的分析,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因此,在他的理论中,首先关注的就是语言的意义问题。
  在瑞恰兹看来,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手。语言符号要经过传输、组织、复制然后传达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将自己的思想和事物本身区分开来,是我们的思想而不是符号在传输、组织、复制然后传达。所以,就语词本身来讲,它并不代表任何意思。“只有一个思想者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它们才代表某种事物,或者在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了‘意义’。”语词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思想和所指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而思想和语词符号的关系则较为复杂,因为这其中涉及到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看不同的具体的“语境”。
  就任何语言符号而言,对其意义的理解都要将其置人某种语境(context)。因而,语境问题在瑞恰兹理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语境”理论与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的功能密切相关。一般地,人们对“语境”的认识停留在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上下文,也就是说某篇文章中的一个词的前后的其他词确定了该词的意义;由此进一步扩大进入到第二个层面,可以包括任何写作或者说话时所处的环境;然后是第三个层面,“语境”还可以扩大到用这个词来描述那个时期的为人所知的其他用法;最后甚至可以扩大到与这个词相关的一切事。但是瑞恰兹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最一般地说,“语境”是用来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组事件包括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任何事件以及那些所需要的条件。这些事件构成了一个语境,那么应该怎样具体理解“语境”的含义呢?
  ……
展开
目录
第1章 俄国形式主义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文学性
二、艺术程序
三、陌生化
四、形式
五、主题
第二节 批评方法
一、强调诗学研究上的科学实证主义立场
二、关注形式方面的要素
三、揭示艺术形式发展的内部规律
第三节 作品解读
一、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节奏
二、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重复技巧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
一、日尔蒙斯基对普希金《为回到遥远祖国的岸》的解读
二、洛特曼解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矛盾原则”

第2章 象征主义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西方象征主义的主要类型
二、中国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三、象征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批评方法
一、因“象”见“意”,关注隐喻
二、把握大致情调,引发相关联想
三、体会声韵节奏,领略听觉意象
第三节 作品解读
一、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名作解读
二、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名作解读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
叶芝评象征主义

第3章 英美新批评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二、瑞恰兹的诗歌语言本质观和语境理论
三、兰色姆的“构架一肌质”理论
四、燕卜荪的“朦胧七型”说
五、“意图谬见”和“情感谬见”
六、悖论、反讽、张力、隐喻
七、强调有机整体性的结构理论
第二节 批评方法
一、避免“意图迷误”,反对传记式批评
二、避免“感受迷误”,反对印象式批评
三、强调作品的独立自足性
四、运用“细读法”解读文本
第三节 作品解读
一、细读李商隐《无题》
二、《尘埃落定》中的悖论及其象征意义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
一、高友工、梅祖麟对杜甫《秋兴》的分析
二、欧阳子对白先勇《游园惊梦》的分析

第4章 意识流
第一节 基本理论
一、意识流概念
二、意识流小说流派
三、意识流表现手法
第二节 批评方法
一、比较意识流手法和传统心理描写
二、总结意识流手法的新特征
三、运用意识流手法分析作品
四、运用意识流理论分析电影和诗歌
五、探讨意识流表现手法的流传和演变
第三节 作品解读
一、《喧哗与骚动》的意识流特征——兼与《红与黑》比较
二、《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之“痴”
第四节 解读范例介绍
一、意识清醒程度不断递增的艺术结构——弗里德曼论《喧哗与骚动》的
意识流叙事结构
二、“透彻地洞察女性的心理”——荣格对《尤利西斯》及乔伊斯的评价
三、意识流小说关键词审理:意识流

第5章 精神分析
第一节 基本理论
……

第6章 结构主义
第7章 叙事学
第8章 原型批评
第9章 存在主义
第10章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第11章 形象学
第12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13章 女性主义批评
第14章 性别研究
第15章 怪异理论
第16章 解构主义
第17章 后现代主义
第18章 新历史主义
第19章 后殖民主义理论
第20章 文化研究
第21章 消费文化理论
第23章 空间批评
第24章 身份认同批评
后记
修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