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br>引言<br>上编<br>第一章 文体功能——“体”的潜在要义<br>第一节 文体功能与中国古代文体的生成<br>第二节 文体功能对文体体制风格的影响<br>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基本参照<br>一 《尚书》和《诗经》的功能性分类标准<br>二 一体一类同类相从——《文选》等文集对文体分类功能性标准的模糊运用<br>三 《文章正宗》对文体分类思维的突破<br>四 以简驭繁简而有道——《古文辞类纂》对文体分类功能性标准的成功把握<br><br>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体与礼仪文化制度<br>第一节 “文”、“礼”、“饰”的语源考释<br>一 文者质之饰<br>二 沉思翰藻为“文<br>三 礼之隆盛为“文<br>第二节 言辞之“文”在礼仪文化中的特殊作用<br>一 以文饰礼<br>二 以文释礼<br>三 文体与教化<br>第三节 礼仪文体的独立<br>一 “仪”的潜质<br>二 核心礼辞的文本独立<br>第四节 文体的社会身份及其价值序列<br>一 文体的社会身份<br>二 文体的价值序列及其影响<br>三 文体的突围<br><br>第三章 先秦官制与早期文体的职业化撰作<br>第一节 筮卜职官与占卜辞<br>第二节 巫祝职官、祷祝仪式及其相关祝辞<br>第三节 史官与相关文体的撰作<br>一 掌管典藏执书相礼<br>二 文胜质则史<br>三 史官的监察职能和史书的撰作<br>四 史官的政治职能对相关文体的影响<br><br>第四章 汉代社会文字水平的提高与文体的繁荣<br>第一节 汉代基础教育以及文字的推广<br>第二节 汉代社会的文字能力<br>第三节 汉代民间使用文字的兴趣<br>第四节 汉代的经学教育与文体创作<br>一 经学教育对文体创作的影响<br>二 “文出五经”的可能性<br><br>第五章 汉代文体发展状况考察<br>第一节 西汉时期文体的发展<br>第二节 东汉文体发展状况——以《东观汉记》、《独断》、《释名》为考察中心<br>第三节 《后汉书》在文体研究中的史料价值:<br>小结:<br><br>下编<br>第六章 从隐语到汉赋——关于西汉散体赋形成的文体功能考察<br>第一节 汉赋的分类及其隐语源流说<br>一 汉代赋体分类状况简要评述<br>二 关于“隐语源流说”的早期研究成果<br>第二节 散体赋和先秦隐语的文体功能及其渊源关系<br>一 散体赋的文体功能<br>二 先秦隐语及其文体功能<br>第三节 从游戏到颂赞——文体社会功能的承传和变迁<br>一 谐与隐:<br>二 俳优与谐隐<br>三 楚宫廷文人及其赋体创作<br>四 “有类俳优”的汉代赋家以及汉赋的“讽劝”<br><br>第七章 秦汉时期颂体的礼仪性创作与赋颂辨析<br>第一节 秦汉时期颂体的礼仪性创作<br>一 秦代刻石文的礼仪性创作及其颂体的独立<br>二 汉代颂体的礼仪性创作<br>三 颂体的文体功能及其文体风格<br>第二节 汉代赋颂并称、混称的现象及其原因探析<br>一汉代赋颂并称、混称的现象<br>二汉代赋颂并称、混称的原因<br><br>第八章 汉代图画人物风尚与赞体的生成、流变<br>第一节 汉代图画圣贤忠孝的风尚以及像赞的产生<br>一 中国古代图像人物的传统<br>二 像赞的产生<br>第二节 赞体的文体功能——以武氏祠堂系列像赞为例<br>一 武梁祠堂系列像赞<br>二 “赞”与“像”的配合及其功能变迁<br>第三节 像赞影响下的其它赞体及其文体功能辨正<br><br>第九章 《僮约》俳谐效果的产生及其文体示范意义<br>第一节 《僮约》的文体功能解读<br>第二节 《僮约》的示范意义以及后世相关俳谐文的创作<br>第三节 《僮约》的“接受史<br><br>第十章 发往地下的文书——汉代墓葬文体功能例说<br>第一节 秦汉人对死后世界的具体想象<br>一 人间、天界和冥世<br>二 阴阳两界的沟通<br>第二节 阴阳两界的移交文书——西汉初年的告地书<br>一 西汉告地书例析<br>二 告地书产生的历史缘由<br>三 告地书与“传”、“过所”<br>第三节 冥世土地的私有证明——东汉买地券<br>一 内容奇怪的买地契约<br>二 买地券的由来及其使用地域和人群<br>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镇墓文<br>一 镇墓文与镇墓传统<br>二 镇墓文为死者解谪<br>三 镇墓文与指令性公文<br>四 镇墓文与巫术咒语<br>五 镇墓文和买地券的文体互融<br>小结<br><br>附录 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论纲<br>一 文体功能——“体”的潜在要义<br>二 以文体功能为标准确立古代文体研究对象<br>三 关注古代文体功能的特殊性<br>四 在文体功能的个案研究中丰富观察古代文体的视角<br>主要参考书目<br>后记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以汉代文体为中心》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作者攻读硕博学位时专业为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然而,读书期间却常常困惑于“文学”二字。古代文学特别是早期的文学怎么谈“文学”?关于文学史,怎样的观察和叙述才能真正体现“史”的观念和线索?研究者究竟应当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古代文化遗产?诸如此类的问题促使他不断调整研究思路,选择研究路径,从而将文体研究作为我的主攻方向,并最终形成了这《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以汉代文体为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