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与世界,只差一场旅行。
《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一一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作者林达,是广大读者熟悉的名字,其“近距离看美国丛书”,曾让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本《西班牙旅行笔记》把我们的视角又带到了一个新的国度。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以历史的演进为横轴,以亲临其境的参访、感悟为纵轴,将《西班牙旅行笔记》搭建成一座体量庞大、结构恢弘但构造精美的建筑物,作者就是那个从材料选购、图纸设计,到一砖一石砌垒都亲历亲为的建筑师。林达的书是一部细节饱满、时有智慧闪光、尤其是对落后文明古国近现代转型有深刻洞见的历史笔记,从中清晰可见作者忧思中国的脉络和条纹。它有着平实简朴的文字、扎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和亲身采集的现场素材以及对于古今建筑、绘画流派专业而优美的评介,是一本带着体温的西班牙文艺之旅的导游手册。
不知怎么,“西班牙”三个字,从小的感觉,就说不清、道不明。在塞万提斯的笔下,西班牙犹如透着阳光的土制酒,谜一般醉人的混合物,在恍惚中令人心驰目眩。可是长大以后,这种感觉,被一些硬邦邦的词击中。那是海明威的书《告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也是毕加索的画《格尔尼卡》,后面是“西班牙内战”、“国际纵队”。可是,这两种印象怎么也调和不到一起,也难以相互替代。西班牙就这样模模糊糊地在心里收藏,留在一个角落里,变成了一个隐隐的谜。其实,我们去过巴塞罗那。那是在冬天,在造访法国的时候,从巴黎直下南方,又从法国南方的蒙布利耶上了火车。大部分的路程在法国境内。然后进入西班牙,在地中海的蔚蓝海水和比利牛斯山的洁净雪顶之间,火车从悬崖山道九弯十八绕,绕了进去。没有料到的是最后一程,这跨国火车,竟然一头扎入地下,变成了地铁。一阵黑糊糊的疾驶之后,停下来,就说是到了。下来,是普通的地铁站。没有海关,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待我们上到地铁站的小小出口,赫然发现,这已经是巴塞罗那的繁华街头。接着,是几天紧凑的“高迪建筑”之旅,高迪是西班牙近代的一个著名建筑师。几天后,揣着一大包胶卷,我们又从同一个口子进去,匆匆地原路退回,回到法国。活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入敌后的侦察任务。此后,别人问起有没有去过西班牙,张口就会回答“没有”。然后心中一愣,才想起巴塞罗那。虽然巴塞罗那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大城市,几乎总是游客到西班牙的首选。可是,我们却本能地觉得,我们只是到了巴塞罗那,我们还没有到过西班牙。我们没有看到堂·吉诃德的拉曼却荒原,也没有听到西班牙内战枪炮留在山谷里的回声。从此,留下一个梦,哪一天我们还要回去,走进西班牙。后来,有一阵,我们像工蚁一样,一石一木、一锤一钉地,为自己盖一栋房子。此间,心里只有一栋乡间小屋,环绕绿树花草。每日埋头劳作,梦暂时后退,忘记远行。直到搬进完工了的房子,才从工蚁变回自己,直起腰来,站在窗前,望着远远的地平线,白色的云朵在缓缓地飘。云朵在飘呢,我说,我们也应该从蚁穴里爬出来,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看看了。这时,一个朋友突然对我们发出邀请:我们明年一起去西班牙?那个梦,突然就走得很近,变得清晰可见:明年,我们去西班牙。九月下旬,当是夏末初秋时分。是暑气渐消,天高地阔的季节。临出门那天,天气却骤然变得古怪。不是热,也不是冷;不是晴,也不算雨。从来没有过的奇异感觉。空气似乎在快速流动,又滞留在原地。天色似灰似黄,半开半合,定有什么暗示,我们却无力解开。这种不安一直带上飞机,飞机驶近跑道,却面对乱云飞渡,整整等了一个半小时不能起飞。终于一声呼啸,钻出云层,飞上几乎是静止的空间。在这里,风云变幻和疑惑困顿永远是留给下面的那个世界的。我们把一切抛在九霄云下。直到一个月后,我们才知道,就在这云层下面,就在我们飞往西班牙的那一刻,一场黑色龙卷风突袭了我们居住的乡间。长长的龙尾,就在我家门前的路上扫荡。巨树古木拔地而起,屋瓦墙砖漫天飞舞。那是这片宁静田野百年不遇的惊心动魄。而我们,完全不知不觉。我们只是在追逐阳光,向西班牙飞去。这就是我们西班牙之旅的开端。好在,回到家,邻里们无人受伤,我们的房子,也还在那里。
……
提起西班牙,我们一定会想到这个民族历史上曾有过的辉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曾经不可一世;哥伦布航行的赞助者就是西班牙王室,等等。还有那些虚构的人物,如卡门、堂·吉诃德,中国人也耳熟能详。近读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在作者的引领下游历这个国家的土地和历史,我收获了更多难以忘怀的东西。
西班牙曾经受过多次战火的熏陶,或许正是这种血与火的洗礼,打造了西班牙人那种豪迈尚武的气概。不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战火却是拿破仑的入侵。当时法军占领了西班牙,却无法征服西班牙,因为西班牙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游击队的身影,令法军防不胜防。这时拿破仑派出了一名强将,雨果将军,这位将军具有丰富的与游击队作战的经验。到西班牙上任的雨果将军还带着家眷,其中就有他那19岁的儿子。敏感的维克多·雨果在异国他乡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多年之后他写的《九三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发生在共和国士兵与一位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女人之间:谁杀死他的?不知道。怎么,你不知道谁杀死了你的丈夫?不知道。是蓝军还是白军?是一颗子弹。这段对话在其他地方也曾读到过。但仅在林达的书中才知道,原来作家雨果是一位入侵西班牙的法国将军的儿子。这一经历对于雨果来说必定刻骨铭心,因为他曾在异国的土地上目睹一场战争,而领头者就是他的父亲。是的,对于战争的双方来说,或许有种族、意识形态等诸多差异,但对于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女人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只是一颗子弹,一颗能要人命的子弹,要去了丈夫的生命。这就是说,生命的价值,要远远高于诸多冲突。作为作家的雨果,已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点。但是,西班牙人却没有马上认识到这一点,以至在往后的岁月里,这块古老土地上依然是战火不断。
正是多年的内战导致了佛朗哥的上台。于是,西班牙进入了长达30年之久的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除了独裁,佛朗哥还为西班牙带来了什么?从林达的记述中,我才知道,原来佛朗哥还为西班牙培养了一位国王。佛朗哥本人是一位强硬的军人,他没有任何先进的政治理念,他上台之初只是承诺要恢复西班牙的君主立宪制,并指定胡安·卡洛斯为未来国王。佛朗哥逝世几天之后,西班牙才举行新国王加冕仪式。当卡洛斯10岁回到西班牙,佛朗哥即让他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对于欧洲的政治制度来说,君主立宪制即意味着国王有职无权,他仅是国家的象征,只能虚位坐阵。这对国王的素质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位居万人之上后,他甘愿退出权力中心么?但新国王做到了,卡洛斯上任后唯一做出的一件实事,就是在国会提交的首相候选人名单上,挑选并任命了年轻的苏亚雷兹。事实证明,国王带给西班牙的是一位担当得起改革重任的首相。
苏亚雷兹上台后,并没有首先考虑自己权力的牢靠问题,而是力争让各个政党合法化,其中包括共产党。在苏亚雷兹看来,这是西班牙走向民主制的第一步,因为若是还有党派处于地下状态,如此得到的选举结果就是片面的。于是,西班牙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选,而苏亚雷兹则凭借其声望成为民选的首相。但西班牙再次面临考验。由于初生的民主制度在西班牙还不够成熟,因而当时的西班牙危机四伏。这时军人发动政变,一举扣压正在议会参加会议的所有内阁成员。若是军人上台执政,西班牙的民主化进程将前功尽弃。危急时刻,国王挺身而出。当一名政变将军要向国王通报情况时,国王的瞬间反应是,这位将军口气如此镇定自若,莫非他是有备而来?如此若一旦会面,这位将军是否会以此向公众表明他是受国王之命而这样做的?国王马上借故拒绝会面要求,随后设法通过电视台录像的方式,向外界表明,国王不会容忍这一打断民主进程的行为,政变若要成功,除非先打死国王本人。由于国王在西班牙具有至尊地位,他的这番表态极具影响力,一场政变就此悄无声息地流产了。读到如此扣人心弦的情节,不由得对国王的智慧以及应变能力由衷佩服。政变其实对国王也是一种考验。因为,此时国王的干涉若是不成功,他完全有可能因此被罢黜。但国王若是明哲保身,政变将把西班牙重新带回军人执政。是国家的民主重要还是国王本人的得失更重要?国王毅然选择了前者。幸好西班牙的军人忠诚于国王,才使局面转危为安。但国王事后却要求内阁不认定这是一场军事政变,且从此内阁还应该主动搞好与军队的关系,而他本人,则承诺以后再也不会走出他的象牙之塔亲自干涉政事了。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胆略而又高超的政治智慧。
君主立宪制的智慧或许就在于,资产阶级的政党总是代表了特定的利益集团,而国王的存在则表明有一种超脱于特定政党的价值之存在。大权在握的当政者以及军人对于国王是谦卑的,而高贵的国王对于人民则是谦卑的。与这样的谦卑相遇,令我感动。
经历这样的危机之后,西班牙各政党的领袖手挽手走在马德里游行队伍的首列,当时共产党的领袖卡利约还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上帝拯救了西班牙!
当然,与其说是上帝,还不如说是西班牙政治领袖的智慧,人民对改革的理解认同,共同拯救了西班牙。无数次的战火终于令西班牙人在某种更高的真理面前表现出谦卑,那就是超脱于各种意识形态或各阶层特定利益的全体人民的福祉。
源于《新民晚报》